首页 > 文章详情

集体互助与妇女解放——北京地区街道托幼机构的兴起(1954~1957)

作者:
徐明强 宋少鹏
出版日期:
2018年11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字数:
26758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9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大量妇女参与到社会劳动当中,实现婴幼儿照料的社会化,平衡劳动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与家务劳动之间的冲突,成为迫切的需要。受制于“高积累-低消费”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央财政的拮据,国家无法有效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而倡导各单位自办幼儿园。在公立市政幼儿园、单位附属幼儿园之外,街道托幼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为一种婴幼儿照料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街道托幼机构的性质是一种集体福利事业,依托邻里互助的传统人情伦理,结合新培育的集体主义互助精神,由街道群众自办、自管、自用。文章试图呈现1954~1957年北京地区街道托幼机构的兴起及运行实践,分析其管理体制、建设原则及低成本运行的特征,从经济、政治、社会、个人角度分析其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妇女解放集体互助街道托幼机构1954-1957

作者简介:

徐明强:

宋少鹏:

文章目录
·“待解放”的妇女与“进不去”的幼儿园
创办街道托幼机构的尝试
  • (一)单位之外的街道
  • (二)街道托幼机构的前期尝试
  • (三)街道托幼机构的发展
街道托幼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特征
  • (一)街道托幼机构的管理体制
  • (二)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 (三)低成本、低水平的运行特征
街道托幼机构得以运行的条件
  • (一)邻里互助传统与集体主义新道德
  • (二)妇代会与妇女积极分子
  • (三)务实的功能定位
·余论: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