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田野素材是本研究的立足点,前文已经利用较大篇幅对这一典型案例进行了“深描”,但单纯的描述显然不能达到既定的研究目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出汽车厂工人生活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将研究视野拓展至更广的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单位社区治理场域,从人类学特有的角度对该地当下的单位社区治理问题展开思考。
就田野资料的拓展而言,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麦克·布洛维认为,“拓展个案法”能够将反思性科学应用到民族志当中,目的是从“特殊”中抽取“一般”,从“微观”移动到“宏观”,并将“现在”和“过去”建立连接以预测“未来”,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事先存在的理论。他曾在20世纪末指出,“虽然对民族志研究来说,更常见的做法是将自己限定在研究的日常世界的‘容积’之内,但是我并不是唯一从田野中‘拓展出去’的人。实际上,这是社会人类学曼彻斯特学派的标志之一。他们开始把非洲人群体重新放回到更广泛的、世界历史性的情境当中。不仅是在非洲,在美国也有一个丰富但未成形的、隐约体现拓展个案法风格的学术传统。例如社区民族志就并不总是拘泥于前人的足迹,而是把种族主义和劳动市场中更广泛的情景以及城市政权融合进来;传统上隶属于工厂社会学的车间民族志也考虑到诸如种族和族群、公民身份、市场以及地方政治等外部因素;家庭民族志也发现它不可能忽略家计之外因素的影响”71349060。
正因如此,以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我们能够发现东北地区的传统单位社区正面临着一种“单位与生活区”“工厂与社区”“企业与社会”相分离的宏观现状,这是一个相对复杂又漫长的调适过程。我们要做的正是将汽车厂的个案拓展到东北老工业城市单位社区的整体“类型”之上,展示其当代转型的真实现状,从实践层面关注治理转型的细节,呈现职工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状态,以他们自身的视角提炼出本土化的观点和看法,尽可能地减轻转型的“阵痛”,促进改革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