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村改居的社区建设及其居民“满足感”需求

作者:
赵定东
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字数:
24775字
所属图书:
村改居:城镇化与居民需求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区建设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复杂的范畴,随着历史、时代发展以及文化传统的变迁,在不同的社区性质、功能、发展水平等条件下有着不同的意义与要求。一般来讲,社区建设主要涉及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研究的社区建设不是指宽泛的所有内容,主要是指新社区中的居民何以重构身份认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作为永久性生产资料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农民的兼业化水平比较低,村民之间的同质性比较强,再加上交通与通信等方面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比较强,尤其是互助性比较强,犹如坊间俗语“远亲不如近邻”。村改居之后,农民开始获得居民(市民)身份,居住空间环境、人际关系、生产方式(工作性质)、经济利益、社会支持、社会福利等方面也随着政治身份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旧的社会关系何以维系,新的社会关系如何搭建,社区各方利益如何实现大融合,社区如何进行管理,面对转制后的种种现实问题,多元治理力量应该如何统筹,如何使居民的需求得到合力满足成为当下村改居社区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本章主要从长三角区域特别是浙江省近年来的成功案例中分析村改居居民如何获得“满足感”的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村落并不是完全改制后的村落,对于长三角区域而言,不受城镇化影响的村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本书泛指的农村社区包含了未改制的村落。为了行文方便,本书统称其为村改居社区。

关键词:

社区建设村改居村规民约产业共享

作者简介:

赵定东:湖北当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浙江省社会工作师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健康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硕士点导师。加拿大萨斯凯彻温大学、韩国加耶大学特聘教授。浙江省“十三五”学科组专家、浙江省城乡社区治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曾从军10年,先后立功多次,荣获浙江省首届最美退役军人和浙江省万名好党员称号。进入学界超过18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基层治理和社会政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5个,省部级项目10余个,地方政府委托项目50余个,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CSSCI33篇,出版专著9部(含合著)。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奖项。

文章目录
村改居社区建设的研究理路
  • (1)发展模式的探索与总结
  • (2)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方面
  • (3)个案研究方面
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道德满足感黏合
  • 1.以“两约”规范基层社区的基础秩序
  • 2.以“德法利并济”做法推动“两约”执行有效化
  • 3.以顶层设计推动“两约”工作体系化
  • 4.以问题导向推动“两约”工作务实化
  • 5.以规范操作推动“两约”程序标准化
  • 6.以居民参与推动“两约”工作民主化
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共享黏合
  • 1.发展民宿产业接轨快速的城镇化
  • 2.“一镇一品”带动产业集聚化
  • 3.村企统筹发展促集体致富
文化资源建设与礼俗文化构建的文化共享黏合
  • 1.文化载体建设满足了居民的精神需求
  • 2.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激发了居民文化身世的觉醒
  • 3.民俗文化建设凝聚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协作共享黏合
  • 1.社区平台建设树立了亲民的理念
  • 2.社区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便民的目标
  • 3.社区制度建设优化了联民的手段
  • 4.社区品质建设拓展了扶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