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福地》于我
作者:
鲍江
出版日期:
2019年12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154字
所属图书:
魁阁(2019年第2期 总第2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2.226-236
赵春盛
郭建斌
李晓斌
摘要:
罗伯特·加德纳的《福地》是一部开风气的音像民族志,加德纳称其为非虚构电影。本文认为,其是现象学音像民族志的先声之一。通过对影片的分析,本文认为,影片《福地》兼具主观与客观,客以主明,主以客显,主客互见,堪称人类学音像民族志经典。加德纳和他的《福地》一道开拓了一种基于他者现实生活之原始音像、以蒙太奇为剪辑语言的音像民族志体裁,值得研习借鉴。
关键词:
非虚构
电影
音像民族志
作者简介:
鲍江:
鲍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报告
文化的“绕道”理解与对话的可能性
为什么讨论民族志电影的情景事实?
三个女人与长镜头
在百塘跨年的日子
日月草草
需要用心的民族志电影
我们为什么需要麦克杜格?——从《学校景观》(
School Scapes
)出发思考观察电影之价值
电影《我不是药神》:推动政府公益 助力民间公益
文章目录
·
读《福地》
·
翻译《福地创作谈》后记
《福地创作谈》的两则前言
加德纳的前言
奥斯塔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