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数字鸿沟的“信息社会”理论渊源(20世纪70年代)

作者:
纪秋发
出版日期:
2010年8月
报告页数:
35页
报告字数:
28660字
所属图书:
中国数字鸿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介绍数字鸿沟问题的”信息社会“的理论渊源或者说理论背景,重点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希勒的文化帝国主义和蒂奇纳等人的”知识沟“理论假设的相关思想进行分析。尽管对人类是否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或信息社会)是存有质疑的,但贝尔、卡斯特、希勒、蒂奇纳等人所强调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与意义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对认识数字鸿沟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理论信息社会技术网络

作者简介:

纪秋发:江西南城县人。先后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年文化、网络文化。发表《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的实证研究》、《网络游戏的价值与青少年的保护》、《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等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北京市规划办“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志愿精神研究”、“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志愿服务研究”等重点课题。主持完成“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失调症及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

文章目录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
  • (一)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
  • (二)知识与技术成为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中轴原理
  • (三)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社会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
  • (一)网络社会的基本性质
  • (二)网络社会的“新经济”模式
  • (三)网络社会的认同力量
希勒的文化帝国主义思想
  • (一)市场准则
  • (二)阶级不平等
  • (三)公司资本主义
蒂奇纳等人的知识沟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提出的背景
  • (二)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三)知识沟理论的发展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