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以政府信用为信号——改革后温台地区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息机制

作者:
张翔
出版日期:
2015年5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字数:
35506字
所属图书:
经济社会学研究 第二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试图从“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改革后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兴衰。存款类金融产品的高考核成本、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率以及“说坏话机制”的局限性等使“声誉机制”变得特别重要。“声誉机制”依赖于良好的产权保护。中央政府对私人进入银行业和经营银行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使得民营银行家们更不愿意或更难以对自身声誉做投资。他们把地方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作为信号来吸引存款,树立声誉。笔者称之为“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民营银行家和储户都对政府的相关政策高度敏感,这使得中国的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容易因为管制政策的变化而出现波折。改革后温州和台州地区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为上述解释提供了初步证据。

关键词:

产权保护管制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声誉机制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

作者简介:

张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章目录
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 特殊民营企业的信任难题
  • (一)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 一类特殊的民营企业
  • (二)从“银背”到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 可能的信息机制
  • (三)市场准入、声誉积累机制和政府隐性担保
  • (四)“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及其推论
·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兴起 以政府信用为信号
·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波折 政府政策的影响
·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 一个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