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政府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以金融街开展非紧急救助服务工作为例

作者:
连玉明 朱颖慧 邢旭东 张俊立
出版日期:
2018年7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8683字
所属图书:
北京街道发展报告No.2 金融街篇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金融街街道依托信息化技术,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明确工作职能、规范运行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和完善预警机制五大举措,在非紧急救助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对金融街街道非紧急救助系统的技术实现不做详细探讨,着重从政府运行机制做深入研究,探讨公共治理理论及大数据发展背景下,非紧急救助服务对推动政府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公共治理大数据政府转型金融街街道非紧急救助

作者简介:

连玉明:博士、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2001年,创办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科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担任北京2008年奥运功能区发展规划首席规划师、北京奥运中心区环境建设总规划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奥运医疗卫生保障工作顾问。提出的“城市价值链理论”被誉为世界三大竞争力理论之一。代表作为《城市的觉醒》《城市的战略》《城市的智慧》“新城市主义三部曲”等。2014年,创办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任贵阳市委市政府首席战略顾问、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数权法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为《块数据》《数权法》《主权区块链》“数字文明三部曲”和《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1~No.5)等。主编出版的《数典:大数据标准术语体系》和《大数据百科术语辞典》是全球首部全面系统研究大数据标准术语的多语种智能化专业工具书。现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副主席。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

朱颖慧: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城市公共管理、特大城市人口发展、文化战略、基层党建等方面研究。曾主持多项城市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主持了SARS公共卫生安全应急联动机制、奥运期间公共卫生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奥运期间大型商业场所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汶川大地震应急救援、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指标体系、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等重大课题研究。主编、出版了《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奥运模式》《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No.1》《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No.2》《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No.3》《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No.4》《昆明提升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昆明城市综合竞争力对比研究》等。

邢旭东:

张俊立:

文章目录
非紧急救助是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与提升
  • (一)非紧急救助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 (二)信息技术为非紧急救助服务提供支撑
  • (三)非紧急救助属于社会公共安全的范畴
  • (四)非紧急救助是政府与居民间的沟通桥梁
金融街非紧急救助服务的基本情况
  • (一)建立非紧急救助服务平台
  • (二)非紧急救助工作受理范围
  • (三)非紧急救助服务运行原则
  • (四)按照网格责任区进行管理
金融街非紧急救助服务工作三大举措
  • (一)规范运行机制
  • (二)健全保障机制
  • (三)完善预警机制
金融街非紧急救助服务取得的成效
  • (一)实现政府服务流程管理的再造——优化资源配置
  • (二)实现政府服务和公众需求有效对接——提供精准服务
  • (三)加强政府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金融街非紧急救助服务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 (一)扁平化管理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
  • (二)公共治理理论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
  • (三)大数据时代推动政府治理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