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超越规模思维 实现包容发展以北京为例的城市病与城市规模研究

作者:
肖亦卓
出版日期:
2015年2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2623字
所属图书:
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1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首先从“城市病”一词的来源切入,接着从理论、历史与案例分析三个层面阐述了城市病与城市规模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理论上看,最优城市规模是动态变化的;城市职能影响最优城市规模的决定。城市低效率的存在主要是由负的外部性引起的,而与人口规模无直接关系,政策上应着眼于管制负外部性而非限制人口规模。第三部分考察了北京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和调控。第四部分以水资源利用和城市交通为例,概要说明自然资源危机和公共服务短缺不能简单、直接归结于人口规模的扩张。以此作为公共政策的依据无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负外部性相关的城市问题,需要实施负外部性管制政策;而与宏观经济社会变迁相关的城市问题,则需要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总之对待中国“城市病”需要超越规模思维,才能实现包容式发展,让更多的人享有城市文明的好处与便利。

关键词:

城市病北京城市规模最优城市规模负外部性

作者简介:

肖亦卓: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发展战略、全球化与城市发展及城市比较研究。

文章目录
城市病还是城市问题?
  • (一)“城市病”来源
  • (二)城市病与城市问题
·最优城市规模理论研究简述
北京人口规模变动及调控的历史考察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户籍人口管理(1949~1983年)
  • (二)转型过渡期管理重点转向流动人口(1984~2002年)
  • (三)新时期常住人口多元管理综合调控的探索(2003年至今)
城市病之案例分析
  • (一)自然资源角度的分析 水资源
  • (二)公共服务角度的分析 城市交通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