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技术时代的新文学(下):生产内容

作者:
储卉娟
出版日期:
2019年6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1832字
所属图书:
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 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想象,是思想的构建力量,一种从各组成部分中构建整体的力量。(Frye,1976:36)

如果所有的海洋汇成一体,

那将会是多么大的海洋!

——《鹅妈妈》

作者(写手)在互联网的协助下,主动或被动进入创作的流水棋局,读者亦随时在场,以大量的时间或货币将自己的兴趣注入小说的创作过程。在这个新的文学世界里,原创性绝不是判断作品的最高标准,甚至,过于原创反而会极大影响读者的投入动力与效率:“男主太复杂了,不知道是哪个型,好难安利。”如果作者偶尔表现出对命运的过多思考并与自我缠斗过久,甚至会被读者讥之为“矫情”。2010年,通俗小说家麦家在有关网络文学意义的会议上说:

如果给我权利,我就消灭网络。我认为,现在的大部分网络文学99%都是垃圾,而1%的精华如大海捞针,也就自然会消失掉了。

如果就单独文本而言,麦家也许尖刻,却并未远离事实基本面。然而,网络文学的读者仍然会认为他是错的。类似于错误对焦,他对文学的想象让他无法看到网络文学的意义恰恰并不是催生高质量的单文本,而是在海量生产与阅读互相促进基础上类型的加速进化,以及在进化过程中所容纳的各种“思想实验”。本章,我们将从文学视野走向社会维度,仔细检视这种新生产机制究竟能够生产出怎样不同的内容。

关键词:

新文学生产内容技术时代

作者简介:

储卉娟: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研究兴趣包括法律与社会、城市生活与社会理论,致力于在新兴经验领域内发现和探究制度与集体心态之间的生成性关系。

文章目录
·案例:《知否,知否》的淑芬们
想象的社会生产
  • (一)土著理论:另一种对世界文学体系的抵抗
  • (二)超文本:类型成为“作品”
  • (三)网络性:多生产主体
·新文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