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困境及其超越

作者:
唐文玉 TangWenyu
出版日期:
2016年1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字数:
16832字
所属图书: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七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是当代中国新型多元公共性构建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整体上而言,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还存在着“组织外形化”“弱正外部性”和“偏向性生长”等明显不足,这是由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面临着旧公共性的路径依赖、差序格局的文化制约和制度环境的现实缺陷等诸多制约因素。要走出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困境,需要注重从理念和体制的层面摆脱以往高度行政集权的桎梏,培育和发展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公共道德要素,并从管理和支持两个维度建构有利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良好制度环境。

关键词:

结构转型社会组织制度环境公共性差序格局

作者简介:

唐文玉:1979年生,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政治学理论专业),美国佐治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尤其关注社会组织与地方治理领域。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7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TangWenyu:

文章目录
社会组织公共性不足的三种表现
  • (一)“组织外形化”与社会组织公共性迷失
  • (二)“弱正外部性”与社会组织公共性羸弱
  • (三)“偏向性生长”与社会组织公共性失衡
社会组织公共性不足的成因剖析
  • (一)旧公共性的路径依赖
  • (二)差序格局的文化制约
  • (三)制度环境的现实塑造
走出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困境
  • (一)构建更为分权的治理体制
  • (二)培育和发展公共道德要素
  • (三)建构良好的组织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