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历史的失落——《上山下乡》与《失落的一代》阅读札记
作者:
周林根
ZhouLingen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字数:
8968字
所属图书:
中国研究(2013年秋季卷总第18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9.256-265
周晓虹
谢曙光
摘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对象,观察者眼中的图像各异其趣。历史书写亦是如此,不同的“透镜”呈现不同的景观。发生在20世纪中下叶的中国上山下乡运动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浪漫诗意的乡愁,青春理想的讴歌,沉痛伤痕的控诉,隐晦悲苦的喁喁私语,抑或其他?本文的分析基于两部以“上山下乡”和“知青”为主题撰写的专著,试图在不同的“透镜”下寻找那段渐趋消逝的“历史”。就内容而言,《上山下乡》与《失落的一代》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既源自成书的“时差”(《上山下乡》最初出版于1992年,《失落的一代》最初出版于2004年),也在于著述视角的相异。但毫无争议的是,两本书都将事件和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相勾连,把这场声势浩大的人口迁移看作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实验、一场工程。相较伯恩斯坦,潘鸣啸更为坦率地指出涂抹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上山下乡运动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觉”。正是在这个基点分蘖各自不同的叙述方向。
关键词:
读后感
上山下乡
失落的一代
作者简介:
周林根:
周林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2752039096@qq.com)。
ZhouLingen:
相关报告
“青春无悔”:知青一代的心态史
作为国家动员机制的政治学习——读马丁·怀特《中国的小群体与政治仪式》
文章目录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