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妇女与人权
作者:
朱晓青
出版日期:
2006年3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字数:
23877字
所属图书:
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3.273-299
王金玲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1995世界妇女大会溯源,主要包括《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北京行动纲领》等。接着,文章梳理了中国在妇女人权领域的变化以及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最后,文章提出包括妇女人权保护的主流化、增强《妇女权益保障法》可执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人权
妇女
妇女地位
作者简介:
朱晓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报告
序三 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是建构中国人权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结社自由问题
差异与共振:人权观念与民族权利关系解读
社会工作的本质(1980~2021)
改革与妇女地位的变迁
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
珞巴妇女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变迁的研究背景
珞巴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与社会变迁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彩礼、嫁妆与婚事费用
文章目录
第一节 ’95世界妇女大会溯源
联合国与妇女人权
《内罗毕前瞻性战略》的意义和缺憾
《北京行动纲领》的关切领域
第二节 进展与成就
人权观念的转变
保障妇女人权的立法措施
司法与执法措施
发展纲要的制定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与国家报告的提交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妇女人权 法律规定与现实间的差距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国内适用
第四节 建议与展望
妇女人权保护的主流化
《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可执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