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慈善基金会的自治与他律——中国基金会规制模式的反思与完善
作者:
税兵
出版日期:
2010年1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3641字
所属图书:
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1.198-214
陈金罗
刘培峰
摘要:
基金会是人类表达慈善之心的组织形态。在私法自治的光谱上,营利性社团、非营利性社团、基金会是一个由强到弱的递嬗过程。各国法制实践表明,有效的他律机制一旦缺失,基金会易于沦为藏私工具。因此,较之其他私法主体而言,基金会的公共性特质更显突出。基金会制度如何达致私法自治与公共干预的均衡,已成为当下各国法律的共同性问题。本文从公法与私法如何接轨的视角来考察基金会规制模式,尝试着追问:中国基金会制度何以能如立法者所期盼的那样,真正实现“聚财有道、散财有方”?
关键词:
中国
规制模式
慈善基金会
作者简介:
税兵:
税兵,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相关报告
2019年度广州公益慈善十件大事
2019年度广州市公益慈善法规政策文件
美国慈善业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评《美国慈善史》
李海:蛇口诞生的两家知名基金会
中国社会政策的概念、议题与挑战:一个框架描述
中国的“最低生育率”:全球视角和地方视角的思考
资产建设与儿童福利:兼论儿童发展账户在中国的可行性
反思式学习在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应用——以中山大学实习课程为例
中国国家人口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人口转变与政策分析
文章目录
基金会规制模式的比较法考察
(一)基金会的含义及形态
(二)各国基金会规制模式比较
中国基金会规制模式反思
(一)私法自治的空间被极大压缩
(二)行政监督的有效性缺乏保障
(三)利益机制的引导尚未形成
完善中国基金会规制模式的尝试性思路
(一)法域归属的难题
(二)一个尝试性的思路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