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公益领域问责研究
作者:
康晓光
李呈呈
出版日期:
2011年6月
报告页数:
56页
报告字数:
50480字
所属图书:
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6.290-345
康晓光
摘要:
本项研究意在理解当前公益领域各主体对问责的行为模式。在康晓光和陈南方《NGO问责———5·12大地震引发的一场“信任大地震”》基础上,本文把道德等软机制引入公益领域问责体系,分析问责中硬机制与软机制的运行逻辑,建立一个动态的、完整的问责框架。具体而言,本文的任务是:第一,硬机制和软机制的概念界定;第二,建立公益领域问责的描述框架和分析框架;第三,运用案例解释问责机制的运行逻辑;第四,提出一套有效问责的框架和可行建议。
关键词:
机制
问责
公益领域
作者简介:
康晓光:
李呈呈:
相关报告
湖北传导压力落实“两个责任”
乡镇改革:攻坚之难
诚信与问责:我国社会部门再建构
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及其成效评析
2017年中国企业公益报告(2016~2017)
2017年中国彩票与慈善发展报告(2010~2017)
2015中国企业公益发展报告
我国平台模式在共享空间捐赠中的现实运用(1978~2017)
2018年中国企业公益报告
媒体助推下的公益领域的问责
文章目录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框架
(三)资料来源
公益领域问责现状
(一)公益领域问责扫描
(二)硬机制运行现状
(三)软机制运行现状
问责机制分析
(一)问责启动
(二)问责运行
(三)问责效果
有效问责的影响因素
(一)危机状态与常态问责对比
(二)硬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三)软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
结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