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农村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何以生成与强化——中部三村比较例证
作者:
李尧磊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438字
所属图书:
当代中国田野观察(201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2.216-226
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个案比较研究,试图探讨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农村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生成与强化的深层逻辑。研究表明,基层政府生产“虚假贫困户”的变通性行为,以及贫困识别-退出机制形成的“因点及面”效应是推动农村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问题生成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基层治理
精准扶贫
贫困识别
作者简介:
李尧磊:
李尧磊,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自发移民的社会治理
精准扶贫背景下百豪村基层治理现状
驻村干部与帮扶成效:基于X县L镇C村的调查
龙岗村贫困现状及原因
永顺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析
项目进村与微治理:村民小组治理何以有效?——基于涉农项目落地的多案例考察
精准识贫的顶层设计与调适性执行——贫困识别的中国经验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弱势群体识别问题
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影响的动态研究
2008年北京教育协调发展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文章目录
·
问题提出
·
“均衡的匮乏”:精准扶贫前中部农业型村庄公共品供给样态
贫困村识别-退出机制的在地化形态
(一)以贫困户为瞄准单元:贫困村精准识别机制
(二)以整村推进为考核目标:贫困村精准退出机制
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的生成
(一)“虚假贫困户”的生产与贫困村选定
(二)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的生成
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的强化
(一)压力型体制下公共品的“过度供给”
(二)“贫困本位”政策惯性下公共品的“优先供给”
·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