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村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何以生成与强化——中部三村比较例证

作者:
李尧磊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438字
所属图书:
当代中国田野观察(201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个案比较研究,试图探讨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农村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生成与强化的深层逻辑。研究表明,基层政府生产“虚假贫困户”的变通性行为,以及贫困识别-退出机制形成的“因点及面”效应是推动农村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问题生成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协调发展基层治理精准扶贫贫困识别

作者简介:

李尧磊:李尧磊,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问题提出
·“均衡的匮乏”:精准扶贫前中部农业型村庄公共品供给样态
贫困村识别-退出机制的在地化形态
  • (一)以贫困户为瞄准单元:贫困村精准识别机制
  • (二)以整村推进为考核目标:贫困村精准退出机制
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的生成
  • (一)“虚假贫困户”的生产与贫困村选定
  • (二)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的生成
公共品供给“补缺式失衡”的强化
  • (一)压力型体制下公共品的“过度供给”
  • (二)“贫困本位”政策惯性下公共品的“优先供给”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