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汶川赈灾中的功能与作用分析

作者:
李迎生
出版日期:
2017年8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4091字
所属图书:
社会工作助力社会治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就2008年“5.12”的汶川大地震中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发挥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以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在都江堰工作为例,得出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灾后重建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抗震救灾汶川大地震

作者简介:

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暨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社会学)博士。兼任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等多家国家级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执行编委及《社会学》、《社会学文摘》编委,《社会建设》执行主编,《中国民政》、《社会福利》、《甘肃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管理》等期刊编委。曾任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计划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系首任系主任等职。出版《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社会工作概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等多部作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

文章目录
·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者的及时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安置点内开展的“保民生”服务
  • (一)特困家庭支持计划
  • (二)老年人团队活动项目
·安置点内社会工作者开展的“保增长”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安置点内开展的“保稳定”服务
  • (一)居民自我管理巷巷会
  • (二)社区融合计划
挖掘和培育本土资源,实现“三保”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 (一)社区骨干能力提升学习会
  • (二)本地社工参与计划
  • (三)志愿者培训计划
  • (四)搭建社区信息沟通平台
几点启示
  • (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念和服务精神有助于灾区实现“三保”目标
  • (二)内外资源的链接和整合以及合理运作是促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 (三)政社分工的多主体参与服务模式有助于促进“三保”目标的实现
  • (四)社会工作的开展只有嵌入到本土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三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