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朝阳村产业扶贫实践的主要问题与朝阳挑战

作者:
孙壮志 王爱丽 刘明明 张裴男
出版日期:
2020年6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10972字
所属图书: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朝阳村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最后冲刺阶段,精准扶贫,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推出了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府兜底等一系列扶贫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通过实地调研,调研组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分为三个方面:产业扶贫实践的问题、作为扶贫对象的贫困村与贫困户面临的问题、影响产业扶贫效果的其他环节问题。本文就这三个方面的五个具体问题展开并提出对应建议。
关键词:

保障措施产业扶贫工作思路贫困原因脱贫措施

作者简介:

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观察员,2011年起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区域合作与国际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等。主持过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国家反恐办、全国党建研究会、外交部委托交办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代表作有《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与实现路径》(海南出版社,2014)等。

王爱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社会学专业带头人,省文化名家,省高级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黑龙江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重大委托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在《社会学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学会一等奖1项。

刘明明:

张裴男: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产业扶贫项目遴选:低端与同质化问题明显
  • 产业类型同质化
  • 产业链条低端化
第二节 产业扶贫综合效益:利益联结机制对接松散
  • “造血式”利益输送欠缺
  • 贫困户难以成为经营主体
第三节 产业扶贫配套链条:关键环节仍存制约短板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相关公共服务不足
第四节 扶贫对象培育激励:可持续脱贫的能力不足
  • 乡村“空心化”的挑战
  • “内生动力”有待激发
第五节 扶贫考核评估机制:监督力度有待加大
  • 扶贫检查频率需要科学调整
  • 扶贫考核需要进一步改善方式方法
  • “第三方”评估实践基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