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全球化视阈下中国道路的理论框架
作者:
张建君
出版日期:
2011年9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4813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9.95-110
王利民
孙麾
高翔
摘要:
本文是在全球化视阈下对中国道路进行的理论研究。首先指出全球化是基于非零和博弈的帕累托改进,其次谈到由于发展道路及文化积累特征的差异,制度效率便有所不同,认为发展的阶段差异格局决定了参与全球化的能力的不同,而参与国际分工的强度则导致了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接着介绍了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制度的形成,最后提出,发展道路的成功是源自嵌入全球化的阶段性进程并对中国道路的全球化进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中国道路
理论框架
全球化
作者简介:
张建君:
经济学博士,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相关报告
论中国道路与唯物史观的中国化
“中国道路”的文化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秉承普世价值 开创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中国道路的民主经验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
2020年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发展报告
移民补偿安置制度演变分析与置换理论构建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设计的环境分析与理论框架
制度排斥、家庭资本与 随迁子女教育文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文章目录
·
全球化是基于非零和博弈的帕累托改进
·
制度效率源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及文化积累特征
·
发展的阶段差异格局决定了参与全球化的能力
·
参与国际分工的强度导致了合作模式的可行性
·
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制度形成
·
发展道路的成功源自嵌入全球化的阶段性进程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