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智辉
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生态环境与个体发展。

    暂无内容
  • 2020年北京市居民社会焦虑调查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
    本研究对2396名北京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其社会焦虑的基本特点,以及其与生态环境满意度、社会安全感、社区归属感、国家认同感的关系。研究表明,北京市居民的社会焦虑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所在地区、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目前工作状态、月收入、信仰、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户籍所在地、主观经济地位、子女数量)对居民社会焦虑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社会焦虑随着生态环境满意度的提升而减弱,随着社区归属感、国家认同感的增强而增强;社会焦虑与生态环境满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社区归属感、国家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安全感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
  • 2020年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供需现状调查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普通居民以及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考察了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供给、需求现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本研究主要发现:(1)50.10%的居民认为其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一般或偏上;(2)56.80%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在社区开设社会心理服务站;(3)一半以上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具有心理学或者医学背景,接受过专业培训,并且从事心理服务或心理治疗时间超过五年。
    关键词:
  • 2020年北京市居民社会心理服务需求调查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
    本研究对北京市16个区的2569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北京市居民对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现状。主要结果如下:在求助态度与意愿方面,男性、中年、居住在城区、已婚、未生育过孩子、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正式工作的居民应对心理问题时更为积极,同时倾向于选择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与亲朋好友寻求帮助;在社会心理服务需求方面,42.47%的居民对社区开展的社会心理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56.82%的居民对社会心理服务站的开设表示“非常有必要”或“可能有必要”,居民最希望社会心理服务站开展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希望获得关于如何协调家庭关系、处理家庭矛盾的心理讲座或相关活动等服务。
    关键词:
  • 2020年北京社会心态结构及社会心态建设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社会心态的建设与培育一直是我国大力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四个方面对北京市社会心态进行概述与梳理:首先,厘清社会心态的内容及结构;其次,探讨北京市社会心态的现状;再次,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保障社会心态培育建设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现状;最后,针对社会心态培育存在的社会心态无规范评估标准、缺乏理论框架,培养实践关注面过窄、针对性不足,消极社会心态治理问题缺乏研究,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 2015年北京市居民获得感现状调查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本调查以1615名18~70岁北京市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北京市居民获得感与11个子维度现状,并探讨了性别、年龄段、工作状态、职业类型、户籍所在地以及所在市辖区等群体差异。主要结论如下:北京市居民获得感处在较高水平,居民在老年人、残疾人服务、志愿服务、教育服务、安全服务等方面获得感相对较高,在就业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环境服务等方面获得感相对较低。北京市居民获得感存在性别、工作状态、户籍所在地差异,男性居民获得感显著高于女性居民,有正式工作居民与离退休居民的获得感显著高于有临时工作,无业、失业或下岗居民及学生,北京户口居民获得感显著高于非北京户口居民。北京市居民对社会服务的知晓率有待提高,居民对计划生育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就业服务、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知晓率相对较高,对便利服务、安全服务、环境服务和文化体育服务知晓率相对较低。
    关键词:
  • 2020年北京市居民社会焦虑现状调查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北京市居民的社会焦虑现状并探索影响居民社会焦虑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758名北京市居民的社会焦虑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北京市居民的社会焦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北京市居民的社会焦虑水平受到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月收入水平、子女数量以及主观社会阶层等人口学变量影响。北京市居民的社会焦虑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亲环境行为水平越低。
    关键词:
  • 2019~2020年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供给现状调查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本研究对北京市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供给现状,并将其与2019年北京市社会心理供给服务状况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主要发现:(1)社会心理服务站覆盖率较2019年有所增加,且设施齐全、服务形式及内容多样,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可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求,但仍有提高的空间。(2)相较于2019年,2020年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站的数量、规模、服务频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专业设施与服务形式更多样化。(3)相较于国内其他试点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更为先进,各社会心理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更多元化。(4)相较于所在社区没有社会心理服务站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社会心理服务的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关键词:
  • 2017~2020年北京市居民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现状调查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本调查以1775名18~70岁北京市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北京市居民社会心理服务满意度、社会心理服务需求以及应对心理问题的态度与行为,探讨了性别、年龄、婚育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状态与月收入、家庭所在地、户籍所在地、所在市辖区以及主观社会阶层等群体差异。并与2019年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状况进行对比。主要结论如下:北京市居民对社会心理服务满意度较高,相比于2019年有所提升。其中,60~70岁居民的社会心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40~59岁;城区居民对社区的社会心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郊区居民;北京户籍居民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非京户籍居民;主观社会阶层为上层的居民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中层、下层,中层显著高于下层。北京市居民对社会心理服务站的需求较为强烈,对心理咨询室、免费心理咨询的需求最高,对精神卫生专业类、个人成长类、亲子教育类服务的需求频率集中在一月一次及更高。北京市居民应对心理问题的态度与行为较为积极,在应对心理问题求助态度上居民的求助意愿处在较高水平,接近90%的居民持有积极的求助态度,相比于2019年大大提升,在婚育状况、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工作状态与月收入、主观社会阶层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2021)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为了解北京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现状,本报告使用问卷法对2289名北京市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2021年,北京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年龄方面,30~39岁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低,50~59岁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婚姻状态方面,已婚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未婚居民;在户籍方面,京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京籍居民;正式工作居民、离退休居民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临时工作和无业、失业或下岗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主观幸福感随着月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因此,有必要关注中年、未婚居民、失业居民、低收入居民以及非京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 2021年北京市居民对三孩政策的态度和生育意愿调查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本调查使用问卷法和网络数据分析法探究了北京市居民对三孩政策的态度及生育意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1.44%的居民称自己生三孩的可能性非常小,21.47%的居民称自己生三孩的可能性比较小,仅有3.20%的居民称自己生三孩的可能性较大,1.00%的居民称自己生三孩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政府满足居民的需求的话,表示生三孩可能性非常大的居民增加到8.20%,可能性较大的居民增加到27.00%,总体人数占比增加了31个百分点。此外,研究发现,相较男性,女性的生育意愿更低,且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的生育意愿最低。网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适龄生育人群对经济的要求最高,其次为个人心理成本降低需求、法律与制度保障需求、观念转变需求、个体生命保障及身体健康需求、个体职业发展与养育平衡需求和妇幼保障设施建设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满足适龄人群的关键需求,以促进生育意愿的提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