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熊万胜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

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

  • 城乡社会学评论 第一辑
    刘炳辉 执行主编 ; 熊万胜 何雪松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之所以要在国内众多的集刊之中增加一本《城乡社会学评论》,是为了直面当前国内乡村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尴尬语境。乡村社会学在西方已不再是热点,但在国内,它依然吸引了非常多的学者投身其中。应该说,失去外援刚好为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动力,然而,当前的乡村社会学研究受到人类学社区研究传统很深的影响,往往局限于从村落社区研究乡村,还没有真正实现费孝通先生早年所提出的将城市和乡村打通起来研究的愿景。城市社会学受到国外理论资源的丰富滋养和强力影响,然而,国外的城市社会学研究较少地涉及中国城市研究不得不应对的特殊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种种粘连。因此,在中国的问题情境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严格地划分城市社会学和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并不合适,因此我们尝试提出一个“城乡社会学”的学术框架。
  • 作为社会结构的市场体系——以我国农产品市场为例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文认为,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理解成一种“体系性”的社会结构。其中国家权力机构构成了体系结构的中心;权力与资源的富集程度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差异;从中心到边缘之间可能有多个层次。农产品市场作为一个体系可以体现在关系、制度和场域三种结构上。这种体系的概念在西方社会理论的脉络里,可以理解为国家自主性的结构基础,尤其是要在政治组织之外寻找到社会组织的基础。体系概念不仅有社会理论的渊源,更有显明的政策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体系”一词从一个几乎从不使用的提法,逐渐变成一个越来越常用的政策术语,这种文本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新型社会结构的突生。
    关键词:
  • 中国“城乡社会”的历史转型与地方差异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在中国,每一个完整的地方都是有城有乡的,因此,每一个完整的地方都是一个“城乡社会”,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城乡社会”的体系。从这种视角看问题,就会注意到中国城乡关系的一体化内含两个机制:普适性的一体化机制和本土性的粘连性机制。前者如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后者如土地公有制及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单一制的央地关系及市管县体制、身份制度和家庭制度。城乡社会的历史转型核心内涵就是这两个一体化机制的转型,城乡社会的地方差异主要出自区域性一体化的辩证后果,在一体化网络的不同位置上呈现不同的城乡关系特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