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何雪松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城乡社会学评论 第一辑
    刘炳辉 执行主编 ; 熊万胜 何雪松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之所以要在国内众多的集刊之中增加一本《城乡社会学评论》,是为了直面当前国内乡村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尴尬语境。乡村社会学在西方已不再是热点,但在国内,它依然吸引了非常多的学者投身其中。应该说,失去外援刚好为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动力,然而,当前的乡村社会学研究受到人类学社区研究传统很深的影响,往往局限于从村落社区研究乡村,还没有真正实现费孝通先生早年所提出的将城市和乡村打通起来研究的愿景。城市社会学受到国外理论资源的丰富滋养和强力影响,然而,国外的城市社会学研究较少地涉及中国城市研究不得不应对的特殊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种种粘连。因此,在中国的问题情境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严格地划分城市社会学和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并不合适,因此我们尝试提出一个“城乡社会学”的学术框架。
  • 中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基于CSWLS 2019的数据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文聚焦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特征,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本土发展特征,提出了知识性、价值性、实用性、排他性、自主性、职业性、本土性这七个代表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的具体维度。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的社会工作者数据,整合操作具体指标,描绘出了我国社会工作者低知识性与高价值性、低排他性与高实用性、低自主性、高本土性与中度职业性的专业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
  •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动态合宜”: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的关键要素,也是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展现专业关系实践的“关系性”,有实体主义之虞。基于上海21名社会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分析,本论文试图展示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实践的本土特征,认为这是一个结构与行动的交互过程,是主动与被动、混淆与清晰、卷入与限度、人际与约束之间的“动态合宜”。
    关键词:
  •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一个前瞻性引论
    出版时间: 2006年08月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首先是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嬗变,其次是社会工作认识论的多元化,然后是社会工作介入取向的论争,第四是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第五是社会工作介入聚焦的转移,第六是社会工作与案伙伴关系的重构,第七是短期治疗与这种模式的勃兴,第八是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凸显,第九是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最后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变革。
    关键词:
  • 迈向整合范式的社会工作:超越科学与艺术范式之争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社会工作的专业信心与合法性危机主要根源于独立理论的缺失与多元认识论的模糊。如何构建统一且独特的知识框架是社会工作历经百年发展的实践反思与理论自觉。本文聚焦中西方社会工作对理性的科学范式与浪漫的艺术范式的争辩与分歧,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取向及其不足之处进行梳理和总结,尝试建构社会工作的整合范式,重申社会工作科学、艺术、政治等多元属性,弥合社会工作发展的范式分野,以此回应理论指导和实践需要,并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设开启新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