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求实
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05&ZD046)的阶段性成果。

    暂无内容
  • 以社管社: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分类管理是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对于分类的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支持性和操作性社会组织两分法出发,在借鉴国外关于支持性社会组织研究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论证通过支持性社会组织管理操作性组织,实现社会自治、创新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可能性。随后分析支持型社会组织在第三部门发展中的行业引领、部门桥梁和行业自律等三大功能。针对我国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开通合法化渠道、保持适度规模、强化资源支持弱化过程监管等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除了家庭、政党和宗教之外,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三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式。非政府组织是近年来引起各方面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组织。本文基于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长期实证调研,从定义和分类入手,围绕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主要功能、产权特征和治理结构等基本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具体剖析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
  • 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改革建议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社会组织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组织主要指伴随改革开放涌现出的各种社会团体,一般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基金会等形式出现,它们和各类公司企业一样,虽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但又往往依存于各级党政部门。参与这些社会团体的多为知识分子、农民、个体从业者和离退休的党政干部,许多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往往成为发起社会团体的主体,有时甚至出现党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混于一体的局面。80年代末我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规,给出了关于社会组织的规范框架。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国步入市场经济轨道,政府改革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也全面展开,这时候的社会组织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民间性的特征,也逐渐凸显出它们有别于企业的非营利性的特征。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修订和颁布了若干重要的法规,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制度框架。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各种社会组织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领域的公共治理中,一方面努力发挥其不同于党政机关的非政府组织的制度优势,以及不同于企业的非营利性、公益性或共益性的治理优势,另一方面又努力构建和党政部门、企业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合作框架,在合作互动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社会转型全面展开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发展成为与国家体系、市场体系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的公民社会部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