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绍军
机构: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社会与移民咨询专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移民经济学、管理学与社会学等方面论文近60篇。出版《失地农民和社会保障——水平分析与模式重构》、《中国移民政策与实践》等著作4部。承担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部)级等研究课题20余项。

  • 异地重生: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
    曹志杰 陈绍军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书基于对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外迁安置中一个相对成功的典型——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移民的实地调查,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分析、解读了彝族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对彝族移民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展开了全景式考察;对适应困境进行了致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路径。本书力求既注重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物质层面的需求,又关注少数民族移民群体社会文化适应性的调适,以期为后续的少数民族移民实践提供借鉴。
  • 长寿的代价
    黄润龙陈绍军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客观上反映了人类健康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富裕程度。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将给社会投资、生产、流通、分配、就业、储蓄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多方面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可能对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投资结构调整及分配制度改革等产生根本的影响。深入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并釆取相应措施建设健康的老龄社会和积极老龄化社会,对适应当前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实现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老龄化背景下失地老人精神赡养现状研究——以南京市GX失地农民安置小区为例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本文中的失地老人,指同时失去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农民, 因此失地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不仅包括获得征地补偿款、 享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而且包括 “搬入新社区, 住进新楼房” 等。 因征迁安置带来的居住环境、 居住安排和社交网络的变化, 是否使失地老人更易感到孤独、更渴求精神赡养? 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影响失地老人的精神赡养的?这不仅关系到该群体的养老, 而且关系到全社会的健康老龄化。因此, 笔者认为, 失地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应受到社会各界的重 视和关注, 有必要通过实证研究反映这一独特群体的精神赡养现状。 本文就以南京市 GX 失地农民安置小区为例,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失地老人的个案访谈, 对当前失地老人的精神赡养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 由共有的习惯:“抓阄”引发的社会学想象——基于T县丹江口水库移民土地分配实证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作为资源分配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抓阄”在历史和当前均得到广泛的应用。自秦朝直至清朝,抓阄或用于官方的征兵、官员分派,或用于民间的酒令、分爨等。在我国当前,抓阄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村民选举、土地分配、住房或宅基地分配、生产资料分配、农户分家、低保或安置名额分配等各种事项。本文以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点——A村的土地分配为例,解析抓阄在土地分配中的应用过程,研究发现,抓阄之所以能够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分配活动,是因为抓阄是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一种共有的习惯,与人们的社会记忆、可行能力、公共参与方式、社会公正观以及与分配难题本身有着紧密的关系。采取措施以规范抓阄的具体方式,将会促进抓阄更加合理地被应用。
    关键词:
  • 关系贫困: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与重建——以丹江口水库移民S村为例
    出版时间: 2021年03月
    本文从社会关系网络变迁视角重新审视水库移民的贫困问题,通过对水库贫困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样态及生成逻辑的考察,发现水库贫困移民处于“关系贫困”的状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