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迁:透视中国的“家庭妇女”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中国是一个有着“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国家。因此,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数量庞大的“家庭妇女”群体。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有不在业、专门在家“料理家务”的女性6952.13万人;到2005年,根据对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推算,全国“料理家务”的“家庭妇女”人数已多达7287万人。尽管“家庭妇女”数量可观,但是国内学术界几乎没有人关注到“家庭妇女”群体,只有极少数学者研究过家务劳动问题。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1)从经济学意义上,探讨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2)在法律层面上,讨论对家务劳动的补偿机制和女性家务劳动的法律保障问题;(3)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家务劳动在家庭成员间的时间分配及其模式,探讨两性在家务劳动方面的合理分工与性别平等的关系。此外,有关研究还涉及家务劳动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系等。显然,这些研究或者集中于对家务劳动的理论认识和界定,或者聚焦于职业女性作为家庭生活一部分的家务劳动问题,并没有严格区分是专门“料理家务”还是工作之余的家务劳动。实际上,作为专门的“料理家务”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承担家务劳动,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和极其不同的社会涵义的,它们所反映的是两类女性群体极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重要女性社会群体的“家庭妇女”状况如何?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这种变化表明了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家庭妇女”群体的状况,不仅反映着中国的女性发展与妇女地位变迁,而且折射着现代家庭模式和男女两性社会角色分工的特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