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传统与变迁:透视中国的“家庭妇女”
作者:
刘爽
马妍
LIUShuang
MAYan
出版日期:
2009年7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919字
所属图书:
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7.959-969
谭琳
姜秀花
摘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国家。因此,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数量庞大的“家庭妇女”群体。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有不在业、专门在家“料理家务”的女性6952.13万人;到2005年,根据对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推算,全国“料理家务”的“家庭妇女”人数已多达7287万人。尽管“家庭妇女”数量可观,但是国内学术界几乎没有人关注到“家庭妇女”群体,只有极少数学者研究过家务劳动问题。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1)从经济学意义上,探讨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2)在法律层面上,讨论对家务劳动的补偿机制和女性家务劳动的法律保障问题;(3)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家务劳动在家庭成员间的时间分配及其模式,探讨两性在家务劳动方面的合理分工与性别平等的关系。此外,有关研究还涉及家务劳动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系等。显然,这些研究或者集中于对家务劳动的理论认识和界定,或者聚焦于职业女性作为家庭生活一部分的家务劳动问题,并没有严格区分是专门“料理家务”还是工作之余的家务劳动。实际上,作为专门的“料理家务”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承担家务劳动,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和极其不同的社会涵义的,它们所反映的是两类女性群体极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重要女性社会群体的“家庭妇女”状况如何?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这种变化表明了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家庭妇女”群体的状况,不仅反映着中国的女性发展与妇女地位变迁,而且折射着现代家庭模式和男女两性社会角色分工的特点。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社会变革
家庭主妇
家庭管理
作者简介:
刘爽: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马妍:
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与社区发展。
LIUShuang:
MAYan:
相关报告
日本社会企业案例
百年中国变革
冀南农民家庭子女数量变动考察:1930~1990年代
社会变革与农村婚居模式的新变化——以湖北J村为例
老龄化社会与“长寿革命”
社会变革时代的民众居住方式
导论 社会巨变
当代印度的社会分层与变革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结论
文章目录
·
“料理家务”至今仍是部分中国女性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
男女“料理家务”者两极分化,有着本质不同
·
中国的“家庭妇女”群体也在更新换代
“家庭妇女”群体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1.城市“料理家务”女性更趋年轻化,占同龄女性比重相对更高
2.城市“料理家务”女性中不乏受教育程度较高者
“家庭妇女”群体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1.“家庭妇女”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2.“家庭妇女”的整体健康状况差于在业女性
3.“家庭妇女”的社会保障匮乏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