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潘敏
机构: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个人简介: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地政策、大国南极政策、北极原住民。

    暂无内容
  • 信任问题——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的探讨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信任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关键性测量指标的重要性,引用了涂尔干、福山等人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强调了信任对于社会运作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随后,聚焦于中国社会的信任问题,通过分析历史和现状,指出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几个特点,如社会基本信任的缺失、熟人圈内的不信任扩展、信任危机在不同社会领域间的恶性循环等。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社会资本与信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社会资本和社会信任的生产与维护需要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共同努力。最后,结合政府层面的策略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提出了增强社会资本和社会信任的具体建议。总体来看,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运用和对信任问题的综合分析,为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可行的对策。
  • 论当代转型时期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本文讨论了环境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学科定位问题。虽然环境社会学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缺乏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中国的环境社会学仍处于“弱势学科”的状态。文章分析了美日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位观点,并批评了国内研究者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方面的不足。文章还区分了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对象,强调了学科定位的“狭隘性”和“精确性”对于避免与其他学科重叠的重要性。最后,文章提出了环境社会学的合理定位,即将其视为连接社会学与环境科学的桥梁,着重于研究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社会影响以及社会控制措施,旨在推动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 环境社会学主要理论综论——兼谈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本文综述了环境社会学的四个主要理论: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环境公正理论、社会体制论、以及社会对策理论,并讨论了这些理论对中国环境社会学发展的意义。环境建构主义理论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构建过程,强调了公众对环境问题认知的重要性;环境公正理论探讨了环境问题的公平性问题,指出弱势群体常常承担更大的环境负担;社会体制论则从社会制度的根本上去寻找环境问题的根源,强调改变社会体制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社会对策理论聚焦于通过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进行社会控制,以解决环境问题。文中指出,中国的环境社会学正处于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环境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