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环境社会学主要理论综论——兼谈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作者:
潘敏
卫俊
出版日期:
2015年5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0996字
所属图书:
同济社会学评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5.94-105
朱伟珏
摘要:
本文综述了环境社会学的四个主要理论: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环境公正理论、社会体制论、以及社会对策理论,并讨论了这些理论对中国环境社会学发展的意义。环境建构主义理论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构建过程,强调了公众对环境问题认知的重要性;环境公正理论探讨了环境问题的公平性问题,指出弱势群体常常承担更大的环境负担;社会体制论则从社会制度的根本上去寻找环境问题的根源,强调改变社会体制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社会对策理论聚焦于通过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进行社会控制,以解决环境问题。文中指出,中国的环境社会学正处于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环境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
理论
环境
社会学
作者简介:
潘敏: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地政策、大国南极政策、北极原住民。
卫俊:
相关报告
论当代转型时期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就业形势: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生态权益”保障:“美丽中国”的生态幸福逻辑
刑罚轻缓化视阈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视野下的分配公平研究
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转型期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
政府创新研究:理论回顾与最新进展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人口转变新论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政治与历史”主持人语
文章目录
·
“环境建构主义”理论
·
环境公正(公平、正义)理论
·
社会体制论
·
社会对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