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吴羽
机构:安顺学院
个人简介:

吴羽,男,贵州三都人,社会学教授,安顺学院旅游学院院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儒学会会员、安顺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 屯堡文化研究(2013卷)
    李建军 主编 ; 吴羽 吕燕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屯堡文化滥觞于明朝的卫所制度,即民间所谓“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明初,大明军队征服西南以后,朝廷为长治久安,令大军就地屯戍,并从中原、湖广和江淮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黔中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们既执著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屯堡方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民间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民居以木石为主营造,既质朴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构成黔中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 屯堡文化研究(2012卷)
    李建军 主编 ; 吴羽 吕燕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屯堡文化滥觞于明朝的卫所制度,即民间所谓“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明初,大明军队征服西南以后,朝廷为长治久安,令大军就地屯戍,并从中原、湖广和江淮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黔中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们既执著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屯堡方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民间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民居以木石为主营造,既质朴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构成黔中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 学校教育:体制嵌入及村校形塑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号营村的学校教育。首先,分明朝之前、明清时期、1905~1949年、1949年后四个阶段叙述了号营村学校教育的历史演进。其次,以清末民初的私塾教育和20世纪80年代的集资办学的教育实践为依托,分析了内嵌于村落社会的学校教育,探讨了号营村学校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最后,从教育产出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学校教育对村社的回馈、跨越城乡的号营学校教育三方面分析乡村教育与跨越城乡的环路构建。
    关键词:
  • 明代贵州上六卫屯田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本文通过考察明代贵州上六卫屯田源流,分析了卫所屯田制度对屯堡社会的构建作用。首先概述了明代贵州上六卫的建立与裁撤史;其次叙述了明代屯田制的兴起与衰敝;再次介绍了以安顺地区为代表的军事屯田在清代的遗存与变异;最后对比明代屯田组织与清代里甲体系,并总结了明代军屯制虽然废除,但军屯实践留存于屯堡社区的制度遗产持续存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