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樊平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 农地政策与农民权益
    吴建瓴 齐慧颖 樊平 宓小雄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调整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涉及到社会的基本资源配置。农村土地权益调整和收益分配成为当今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地成为衡量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由土地占用规模、速度,可以判定中国GDP发展水平(陈锡文)。土地是一个结构整合指标,也是一个社会行动指标。土地权益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由土地权益引起的乡村社会矛盾数量增加,冲突规模扩大,协调和解决难度加大。土地使用中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争地矛盾十分突出,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土地管理中存在着用途管制不严,违法违规用地经常发生;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力不强,土地征占用过程中纠纷频发;农村农用地生产和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土地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理清思路,尽快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新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目标已从过去完善微观体制拓展到健全宏观制度,主要内容已从过去变革生产关系延伸到调整上层建筑,主要方式已从过去单项独创转变到多项联创。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是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农地关系改革试验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本项研究对此前难以解决的农地关系问题的思路和理论重新梳理,借鉴国内和国际已有的成熟经验,探索中国农村土地和农民关系的新的答案,根据新的实践积累总结新的经验,发现新的农地关系理论建构的可能性空间证明新的农地关系类型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条件。新的农地关系建构需要让农民更加平等地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更加公平地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也需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组织的现代化。现阶段的中国农地关系研究,不能仅仅从城市扩张需要农村土地然性角度作为立足点,而只能以此作为出发点;也不能仅站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普遍规律是城市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必然汲取和占用农村土地。本项研究立足于国情调研,着重从制度建设和行动策略分析入手,发现法律和政策给出的农村土地问题发展空间,发现矛盾、难点和应对策略,在城乡统筹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找出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有可行性、针对性的答案。基本结论就是:加快农用地流转,由“耕者有其田”转变为“善耕者善用其田”。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如果只是着眼于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土地有合理性,但方式不合适且不顾及农民利益和发展空间必然引起矛盾激化;只站在农民维护土地权益角度只是居于道德高地,没有顾及到当代中国社会小农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方式的一系列变化。在制度设计和行动整合上解决农村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所要求的农村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变化,要顾及到传统农户、规模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经营公司四种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四种组织形式各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定位和不同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对于农村土地征用的协商和补偿机制要注意以城市为中心三个圈层不同农民的不同利益预期和需求。这是本项国情调研在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参照国内各区域和国际农业研究的创新特点总结提出的创新观点和思路,且有相应的约束条件和可行性。可以证明,中国农村土地和农民的关系需要针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位和发展阶段表现为多样化的类型特征。现行的城市扩张政策占用农村土地恰恰是以城市为中心没有顾及农村农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往往是针对性地破坏。城乡一体化在必要汲取农村农民土地的同时,要顾及和设计现在和未来农村农民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空间,城乡一体化要有农民就业生产发展的视角,如果城市发展仅着眼于占有土地及货币补偿,不顾及农民未来发展的组织类型需求,不激励、促进和发展农民农业就业组织类型所必需的社会化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则矛盾不止,且后患无穷。本书采用结构化研究方法,一是建立理论分析模型;二是利用调查点资料,对现在的土地政策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对农村中已有的制度积累和经验进行总结;三是跟踪农地改革实验区资料,利用长期参与项目评估和长期观察的积累,总结新的农地关系的生成点,重点强调对于农地关系中农民权益的持续性分析,强调农民在地权关系上的选择和再选择。这里,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可或缺。本项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的重大项目成果。作者:樊平吴建瓴齐慧颖。全书23万字。
  • 2003年中国农民发展的基本状况
    出版时间: 2004年01月
    关于2003年中国农民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文从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部分农民失地失业、农民工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农村组织建设和干群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富农力度。
    关键词:
  • 1998年:中国农民状况报告
    出版时间: 1999年01月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基本情况。其次,分析了农民生活方式。最后预测了农村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 2005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民收入: 以统筹破解“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加,支出增长;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纪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村内贫富分化扩大等。城乡关系: 城市化要考虑农民权益,从城镇化要有农民的视角、土地、城乡一体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接着介绍了农民工: 衡量城乡关系协调的指示器及基层组织: 乡镇相对减事绝对减员,村民自治重在维权等。
    关键词:
  • 2009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农业增长稳定,夏粮继续增产,农民收入小幅增加,前三季度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速超过城镇。继农民阶层分化为务农和非农的职业群体之后,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务农农民内部也在分化,其异质性在增强。2009年,农村中出现的重大事件是农用土地流转规模化,土地权益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焦点,对于农村发展和稳定有越来越主要的影响。
    关键词:
  • 2006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2006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农业税被取消,农村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由于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耕地成为农民重新重视的资源。由于国家对农村一系列公共服务加大了投入,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归结为一点,即国家与农村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对农村的汲取变为对农村的投入,公共服务供给正在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民的服务由促进增长转向全面维护权益。
    关键词:
  • 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形势和农民阶层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促使农民群体结构产生深刻变化。以土地权益流转和土地用途转换为核心的土地收益分配,成为农村社会问题的重大事件。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干群矛盾愈加凸显。2011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组织机制的变化,高度警惕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加强农村集体资源和资产的管理。
    关键词:
  • 2008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统筹城乡有了实质性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速放慢;3月的冰冻灾害和5月的地震灾害对灾区农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三鹿奶粉事件和四川柑橘事件造成相关农户产品滞销,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农民工权益、农民的土地权益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焦点事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
    关键词:
  • 2007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新发展,新问题,新挑战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2007年,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公共服务得到普遍改善和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工就业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然而,中国的三农问题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农村的区域分化、村民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年化等问题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 2012年农民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2012年是中国第九个连续的粮食丰收年,这一成就的取得,根源于近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持续变化,推动着农民职业分化度的提高,也不断地改变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源构成。农村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平稳发展。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发,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关键词:
  • 最伤是离别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