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行红芳
机构:郑州轻工业学院
个人简介:

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等。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硕士就读于武汉大学,博士就读于中山大学,分别获社会学学士、法理学硕士、社会学博士学位。

  • 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
    行红芳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本论文是一项关于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对S县两种代表性的救助模式——阳光家庭与院舍型照顾的个案探讨,分析中国社会背景下的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功能及机制。基于文献回顾与研究兴趣,研究者采用社会支持理论、污名理论与社会排斥理论,试图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审视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构了社会支持、污名、社会排斥和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模式,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本研究旨在了解阳光家庭和院舍中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状况,并探讨影响社会支持与污名程度的重要因素。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为受到与艾滋病有关的污名影响的未成年人,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本研究领域积累的情况来看,本研究更适合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比较法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两种模式相比,在社会支持方面,阳光家庭中的孩子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层次更全、数量更多,而院舍中孩子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对单一、数量少;从污名方面来看,地理位置、内部一致性、安置方式、照顾者身份、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对阳光家庭和院舍产生了影响,但阳光家庭中的孩子的污名程度更低,而院舍中孩子的污名程度更高;由此导致在需求满足方面,阳光家庭中孩子的需求满足程度更高,而院舍中孩子的需求满足程度相对较低。具体说来,从工具性需求来看,两种安置方式都在尽力地满足孩子的工具性需求,但阳光家庭满足得更好;从情感性需求来看,阳光家庭中孩子的情感性需求满足得更好,而院舍中的孩子相对较差;在发展性需求方面,两种照顾方式都没有真正开始实施。其区别在于,阳光家庭已认识到孩子个人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而对此方面有所考虑,但院舍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上述研究结果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借鉴意义显而易见。家庭与社区基础上的艾滋孤儿安置模式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方面,要形成以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关系;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与青少年工作势在必行。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以他们为本,从其需要出发,寻求最为合理的照顾方式,以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政策和服务方面的相关建议。
  • 河南省妇女社会保障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本研究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妇女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南省妇女受教育程度比过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绝大部分适龄女童能够入学;女性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稳定增长,但各个险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增长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在社会救助方面,女性更容易成为城市低保制度的对象,而老年人则更容易成为农村低保制度的对象。这显示了城乡之间的差异。同时,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 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本研究旨在通过两种不同救助情境中艾滋孤儿基本生活状况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的关系;同时寻求中国熟人社会背景下污名的状况、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污名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去污名化的策略,以降低污名、消除社会歧视和促进社会平等对待和社会融入的进程。在现实层面,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救助情境———阳光家庭与院舍的比较,寻求艾滋孤儿相对合理的救助模式,为救助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另外,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背景下,为社会工作者介入艾滋孤儿的救助与长期计划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 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的文献回顾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由于艾滋孤儿受到与艾滋病有关的污名影响,他们受到社会排斥,这种排斥表现在多个方面,对他们的需求满足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社会排斥不仅影响到其工具性需求的满足,而且影响到其情感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的满足。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救助与保护,非常容易形成这一群体被边缘化以及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而现代社会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国家手段,降低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入。这对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 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的研究设计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本研究立足于S县的实际情况,对在当地进行院舍型救助的那个非政府组织进行了长期的参与式观察,同时拜访了当地所有的“阳光家庭”,并与“阳光家庭”的父母相识。在了解“阳光家庭”的背景以及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对“阳光家庭”进行了参与式观察与访谈,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由于地理位置、安置方式、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内部一致性等因素,决定了这两种不同模式中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与污名状况存在较大的区别,进而影响儿童的需求满足状况。本研究力图比较两种不同救助情境中儿童的社会支持、污名及需求满足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
    关键词:
  • 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的社会支持系统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阳光家庭及阳光家庭中的孩子实际上得到了多个层面的社会支持。在院舍中,院舍是孩子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提供者。院舍中孩子的社会支持的单一性也与社会支持的让渡与转移有一定关系。院舍中孩子的社会支持的单一性也与社会支持的让渡与转移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 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的污名与污名控制策略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由于疾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痛苦,因此污名与疾病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所有的疾病中,艾滋病属于一种具有严重污名化特征的疾病。与此相似的还有肥胖、精神疾病、麻风病等其他疾病。当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这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喻性特征这使得某些疾病与污名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某些偏差群体特有的疾病。艾滋病属于这些疾病中的一种,并且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关键词:
  • 艾滋孤儿的需求满足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艾滋孤儿的需求满足受社会支持与污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支持与污名是因,需求满足是果,这两大因素从正负两个方面对个体的需求满足产生影响。实际上,个体的需求满足也是这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其需求满足的程度高低也是衡量救助模式质量好坏的一个标准。下面就从阳光家庭和院舍型照顾两类不同的救助模式,分别探讨艾滋孤儿的需求满足状况。
    关键词:
  • 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的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这是本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前面本研究的主干部分,即第四至六章内容的提炼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提炼出理论主题与事实结论。这里将从三个方面对本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一是研究结论,包括主要的事实结论和理论主题,研究中的局限性和以后可供探讨之处也在这里一并陈述;二是将研究结论放在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待,探讨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及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及意义;三是研究的具体建议,包括政策方面和服务方面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 河南省艾滋病致孤儿童现状分析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首先介绍了河南艾滋病致孤儿童现状的研究背景,其次概括了河南省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救助现状,包括国家与政府的支持,非政府组织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然后阐述了河南省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致孤儿童精神与心理方面的需求还未被满足;不同救助主体间缺乏有效衔接等。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在吸收与借鉴阳光家庭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社区与家庭基础上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照顾模式;对艾滋孤儿的长期计划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安排, 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造就有用之才;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 提高社会服务的一致性和可获得性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