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郭虹
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

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共党员。现任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成都联络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妇女与社会性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四川省反邪教协会、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四川省家教协会、四川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等机构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师资班,获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化”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流动人口、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公民教育研究。

  • 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07)
    胡光伟 张雪梅 副主编 ; 郭虹 主编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为了回顾和总结“十一五”规划之前的几年中四川省在各个方面的经验、成就和教训,把握社会发展态势,找出问题与不足,提出“十一五”期间推进四川省社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院重大课题“四川社会发展研究”,就全省社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汇集成《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07)》。本书围绕四川省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分析,力图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的同步发展,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 鲁甸抗震: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同机制发挥更大力量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2014年“8·3”鲁甸地震是我国继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又一次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鲁甸地震因震级较高、震源浅、次生灾害频发、人口密度较大、建筑标准低等原因,导致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严重。灾后政府迅速响应,社会组织有序协同,形成了“政府主导、平台合力、基金搭台、专业服务、在地扶持”的协同救灾模式,为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 和谐四川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首先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进行相应的理论界定,然后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两方面展开,对四川省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四川省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内容进行提炼,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四川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研究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看四川省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政府的职责。阐述了儿童发展、人口构成的变化、生产发展环境的变化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指出,在当前中国的环境下,社会事业其实就是公共服务,因此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四川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 四川流动人口政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采用参与式方法、文献调查方法和田野调查方法,对四川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论述了人口流动对四川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其引发的问题;并在回顾四川城市流动人口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对四川城市流动人口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四川农村移民子女初始社会化研究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文首先对农村移民子女城市生存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了社会性歧视对农村移民子女初始社会化的影响,任为农村移民子女初始社会化将面临新城市贫困的问题,最后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 “5·12”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社会组织服务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5·12”抗震救灾中出现的“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管理的新现象。震后,“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成为灾后重建的原则之一。在两年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最能够体现社会参与的是社会组织在灾区城乡社区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发展服务、灾区志愿服务和灾区专业服务。公民参与和机构参与并存、草根参与和组织参加并存、合作行动和自主行为并存,是灾后重建中社会组织服务体现出的主要特点,从中也可看到社会参与的特点——主体多样但以机构为主、途径多样但以组织为主、行为多样但以各自为战为主。尽管公民参与、草根参与及其参与中的合作行动还只是初显端倪,但已显示出中国社会参与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