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易平
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

社会学博士,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教育社会学,工作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暂无内容
  • 重建家庭养老——四川“空心村”养老状况调查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本文主要以广汉市松林镇D村调查为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民工潮”兴起以来,四川农村逐步空心化,同时人际关系逐步疏离化。如今,一方面,由于青壮年逐步离土甚至离乡,老人守望家乡,传统“养儿防老”的民间实践似乎越来越成为历史;另一方面,为老人所接受的社区或国家层面的养老机制尚未建立,这两方面的合力影响“老有所养”。老人主要困境表现在日常生活不便、就医难、亲情饥渴等。化解之道主要在于如下五个方面:第一,促进乡村本土化的有机发展;第二,教育乡土化,减少农村受教育者离乡趋势;第三,作为公器的国家偏向农村的政策支持;第四,重建家庭养老机制的前提下培育社区化养老机制;第五,逐步放开限制生育的计生政策,促进家庭人丁兴旺等。
    关键词:
  • 转型期《未成年人保护法》刑责减免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以“四川青少年纵火烧人案”为例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本文从“四川青少年纵火烧人案”为例追溯未成年人刑责减免的理念与制度的历史回溯、当代实践、困境及其化解之道。首先,自周代以降中国一贯采取“德主刑辅”的社会控制。其中,青少年刑罚减免原则便是周礼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的表现。旧时代青少年虽可能减免国之罚,但不免予乡治之“礼法”。其次,当前中国处于转型背景下,一方面,基层空心化甚至暴力化导致价值失范;另一方面,青少年提前成熟的身体欲望未经规训而趋于泛滥甚至暴力化。若不顾教化缺失的实情而继续听任青少年免予处罚,无异于养虎为患。最后,化解之道在于,一方面,短时间宜“以刑止刑”;另一方面,长远看,从人性流品不齐与教化重建看,宜教与罚并行不悖,且差异对待,先教而后罚,加强感化以及学校人格教育等,不迷信教化万能,而当对不可教化者辅之以刑。
    关键词:
  •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以四川J学院为例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与生活的预期社会化的准备。当代社会是极速转型的社会。人们的自我观念不断重塑,与此同时,社会环境日益变化,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适应的难度,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职业方面的再社会化问题。最后,提出如下化解思路:第一,加强大学生自我认识;第二,推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提供手段与内容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创建社会职业的多元化格局;第四,促进劳动领域的自由流动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