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转型期《未成年人保护法》刑责减免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以“四川青少年纵火烧人案”为例

作者:
刘易平 卢立昕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4863字
所属图书:
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17)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从“四川青少年纵火烧人案”为例追溯未成年人刑责减免的理念与制度的历史回溯、当代实践、困境及其化解之道。首先,自周代以降中国一贯采取“德主刑辅”的社会控制。其中,青少年刑罚减免原则便是周礼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的表现。旧时代青少年虽可能减免国之罚,但不免予乡治之“礼法”。其次,当前中国处于转型背景下,一方面,基层空心化甚至暴力化导致价值失范;另一方面,青少年提前成熟的身体欲望未经规训而趋于泛滥甚至暴力化。若不顾教化缺失的实情而继续听任青少年免予处罚,无异于养虎为患。最后,化解之道在于,一方面,短时间宜“以刑止刑”;另一方面,长远看,从人性流品不齐与教化重建看,宜教与罚并行不悖,且差异对待,先教而后罚,加强感化以及学校人格教育等,不迷信教化万能,而当对不可教化者辅之以刑。

关键词:

未成年人保护法德主刑辅以刑止刑刑罚减免原则

作者简介:

刘易平:社会学博士,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教育社会学,工作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卢立昕: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博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未成年人保护法》养虎遗患?——从四川青少年纵火烧人案件说起
德主刑辅:重视基层教化的传统时期青少年刑罚减免原则的历史考察
  • (一)明德慎罚:周公制礼与后世未成年人刑罚减免原则的历史回顾
  • (二)温馨的锁链:礼教背景下基层的教与罚
失于教亦免予罚:失范背景下《未成年人保护法》养虎遗患?
  • (一)身心失衡:提前的青春期躁动与日益弱化的家教
  • (二)养虎遗患:基层教化缺失背景下越轨青少年刑罚减免的后果
教先于罚:以教与罚共同化减青少年越轨
  • (一)防患于未:教化体系的重建
  • (二)以刑止刑:亡羊补牢或“扈强案”透露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