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丁建军
机构:吉首大学商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歇尔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减贫与发展”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现任吉首大学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区域减贫与发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地理学报》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9部。

  •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
    游俊 冷志明 丁建军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点推进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连片特困区是一类特殊类型的区域,不仅城镇化发展滞后,而且其城镇化研究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并激起人们对连片特困区新型城镇化的关注,吉首大学“中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研究”课题组以“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为主题,编撰了《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特征和规律。《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由总报告《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发展思路》以及12篇分报告组成。其中,总报告关注集中连片特困区这类特殊类型区域城镇化的“共性”,发现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具有设市城市数量少、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规模小、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城镇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且不同片区差异明显的四大特征,以及具有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多样化、高级化、集中化,空间格局趋向明确、对外通道加速建设、对内分工联系日趋紧密,农民市民化能力增强、途径多样、包容性提升的发展趋势。进而,指出连片特困区应走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有产业根基的可持续性、土地集约和环境友好型、分类推进的包容性城镇化道路。12篇分报告则关注“11+3”个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个性”,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空间)城镇化及“人-业-地”三者的协调关系方面考察了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片区、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吕梁山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大别山片区、罗霄山片区以及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的城镇化进程、特征、路径、趋势和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
  •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
    游俊 冷志明 丁建军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2012年是中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深入推进的一年,也是武陵山片区“先行先试”的开启之年。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时点,吉首大学“中国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研究”课题组以“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为主题,编撰了首部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 本书由总报告、综合评价篇、扶贫攻坚篇、区域发展篇、先行先试篇五部分组成。总报告全面总结了“先行先试”给武陵山片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试点启动一年取得的主要进展,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特征与趋势,以及加快推进片区多维减贫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思路、对策及展望。综合评价篇在构建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和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片区整体、分片区和县市区三个空间尺度层面对武陵山片区2003年、2007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截面的多维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归纳了武陵山片区的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特征及演变趋势。扶贫攻坚篇基于四个维度考察了武陵山片区的经济贫困、人类贫困、生态贫困和信息贫困的时序演变及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并分别探讨了相应的减贫思路与对策。区域发展篇则以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为主线,从特色优势产业自我发展机理与路径、市场潜力测度与发展前景预测、经济地理时空演化与重塑以及软环境对比分析等方面对武陵山片区的产业能力、市场能力、空间能力和软实力培育进行了思考。先行先试篇通过对武陵山片区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先行先试”实践的个案剖析,归纳总结了跨域环境治理、专业村发展与减贫、跨省县域协作、民族团结创建与扶贫攻坚相互促进、生态旅游扶贫与发展等相关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 武陵山片区 多维减贫 自我发展能力 先行先试
  •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
    游俊 冷志明 丁建军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产业扶贫位于精准扶贫方略“五个一批”之首,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连片特困区的产业扶贫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面临益贫效应有待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以及未能充分体现产业扶贫本质要求等挑战。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关注产业扶贫对农户的生计影响、益贫机制进而提出可持续益贫脱贫建议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很有必要。《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以“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益贫机制与可持续脱贫”为主题,采用“点面结合”的研究样本选择原则,一方面选择4个连片特困区的4个样本县进行抽样调查,全面考察县域层面产业扶贫实践特点、成效、农户的生计响应及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选择7个样本村,在深度访谈、调研的基础上,以个案的方式呈现产业扶贫的基层实践、农户响应、益贫成效及可持续脱贫建议。本书由总报告、县域篇和村寨篇3部分共12个章节构成。其中,总报告基于4个连片特困区的4个样本县、28个乡镇、55个村、236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测度和对比分析了农户对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益贫机制创新与可持续脱贫的建议。县域篇分为4章,分别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瓮安县、武陵山片区花垣县、六盘山片区临洮县和罗霄山片区桂东县4县的产业扶贫实践、农户生计响应及影响因素、脱贫成效分析与可持续脱贫建议。村寨篇共7章,分别为4个片区内海原县贺堡村、镇雄县三滴水村、永仁县大坝村、贵定县谷兵村、安化县兴果村、桂东县寨坪村和花垣县董马库村等7个典型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实践、农户生计响应及减贫成效的调查分析。本报告基于“人业地”耦合协同关系的视角,阐释了“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的产业减贫逻辑,建构了“四维度-三强度”生计响应测度要素与体系,指出产业扶贫中农户的生计响应至关重要,其响应维度、强度直接影响贫困户的参与度以及益贫的维度和强度,进而影响到产业扶贫的总体成效以及可持续脱贫目标的实现。由于贫困人口的生计转型升级是可持续脱贫的微观基础,所以产业扶贫应注重农户的生计响应,创新多维益贫机制,引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生计转型升级。面对当前产业扶贫面临益贫效应有待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以及未能充分体现产业扶贫本质要求的挑战,应以资产、收入、能力和精神益贫的多维益贫机制创新为抓手,创新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推进产业扶贫政策服务转向、突出产业扶贫的生计转型引领功能。
  •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发展思路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具有设市城市数量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规模小、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城镇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且不同片区差异明显等特征。同时,各片区也呈现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多样化、高级化、集中化,空间格局趋向明确、对外通道加速建设、对内分工联系日趋紧密,农民市民化能力增强、途径多样、包容性提升等发展趋势。进而,本文提出要走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有产业根基的可持续性、土地集约和环境友好型、分类推进的包容性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及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与发展战略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从新型城镇化强调“人-业-地”协调推进的内涵出发,首先分析了武陵山片区自2004年以来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进程及特征,发现:(1)武陵山片区整体上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但片区内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2)城镇化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协调、产业城镇化带动效应弱、城镇体系不合理、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不高和协调性低。其次,阐释了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的冷热点区域、空间趋势、中心职能指数及中心城市经济联系与产业分工的演变趋势。最后,文章结合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边缘锁定的总体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分别论述了产业城镇化、空间形态创新和人口城镇化三个分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
  • 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在机遇与挑战中起航——武陵山片区试点启动一周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在总结武陵山片区“先行先试”一周年主要进展的基础上,本报告全面分析了该片区多维贫困各维度、自我发展能力各子系统的现状、特征和演变趋势,提出了在政府机构推动和主导下,充分发挥贫困主体和非政府组织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以片区规划为蓝本,借力外部援助、整合内部资源,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制度创新方面大胆“先行先试”,将短期“多维减贫”与长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
  • 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连片特困区处于区域性贫困阶段、统计信息滞后的现实,使得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对连片特困区并不适用。以现有主要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为基础,本文构建了覆盖经济贫困、人类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4个维度,共包括51个指标的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考核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
  • 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评价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从片区整体层面、分片区层面和县市区层面以及2003年、2007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截面对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行测度和评价,发现:(1)整体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 (2)各 分片区的多维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均存在差异;(3)各县市区的多维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分级分类相对稳定;(4)贫困程度较深和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县市区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贫困程度较浅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县市区的空间分布则相对分散。
    关键词:
  • 武陵山片区经济地理的时空演化与重塑战略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从区域和分县两个层面分析2003~2011年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特征和空间关联特征。结果发现,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但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区域内经济发展低水平县占多数,高水平县较少且分布分散;整体空间差异在缩小,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性较弱。最后提出了该区域经济地理重塑的相关战略。
    关键词:
  • 贫困村的专业化发展与多维减贫经验——以保靖县黄金村为例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本文对保靖县黄金村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多维贫困状况以及专业化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贫困村的专业化发展历程遵循“S”型轨迹;伴随专业化发展,农户的多维贫困呈下降趋势,而且不同类型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村域经济的专业化发展对不同贫困维度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具有较为显著的减贫效应。
    关键词:
  • 生态旅游的多维减贫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效应——彭水县生态旅游扶贫开发试点的启示与建议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本文以彭水县生态旅游扶贫开发规划与实践为例,对其总体思路、多维减贫效应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效应进行了逐一分析。最后,归纳了彭水县生态旅游扶贫开发试点的三点启示,并对彭水县未来十年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扶贫开发的松桃实践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松桃县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示范县”,也是全国仅有的10个示范县之一,近年来扶贫开发成绩显著,其成功经验对扶贫开发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举措与成绩、扶贫开发措施与成效以及扶贫开发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互促进的经典个案三个方面对松桃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扶贫开发实践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松桃实践的三点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 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益贫机制与可持续脱贫建议——基于4片区县、28个乡镇、55个村、2363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产业扶贫位于精准扶贫方略“五个一批”之首,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连片特困区的产业扶贫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发展带动型、瞄准型和救济式产业扶贫三大类型以及多样化的实践模式,但也面临益贫效应有待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以及未能充分体现产业扶贫本质要求等挑战。基于“人业地”耦合协同关系的视角,本报告首先阐释了“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的产业减贫逻辑,建构了“四维度-三强度”生计响应测度要素与体系。然后,基于武陵山片区等4个连片特困区的4个样本县、28个乡镇、55个村、236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测度和对比分析了农户对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1)4个样本县产业扶贫的农户生计响应程度一般,处于“中等认同”状态。4分维度中,生计方式响应强度最高,生计空间响应次之,生计产出响应和生计资本响应更弱;3类响应强度上,感知、意愿的响应指数差距较小但与行动响应的差距较大。(2)县域层面上,瓮安县农户对产业扶贫的响应在各维度都较明显,花垣县则各维度上的响应均相对偏弱;群体层面上,贫困户相对于非贫困户对产业扶贫有较高程度和更为一致性的响应;农户层面上,生计产出响应以及生计资本响应中物质、人力、金融资本响应差异较大。(3)地理区位、扶贫产业类型、基层组织能力、乡村风气等外部环境和资源禀赋、收入来源、年龄结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政策信任、信贷可得性、社会网络等内部家庭因素对农户生计响应有着显著影响,但在不同维度、不同强度类型响应上存在差异。最后,结合“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的产业减贫框架以及连片特困区产业扶贫实践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资产益贫、收入益贫、能力益贫和精神益贫的多维益贫机制,创新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推进产业扶贫政策服务转向、突出产业扶贫的生计转型引领功能等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