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杜受祜
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1945年12月生,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人。196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西南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对气候变化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环境经济。先后主持过“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研究”“中国百县(市)跟踪调查·渠县调查”“巩固、提升四川省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效应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出版过《四川近现代场镇经济志》《环境经济学》《农业大县的小康之路》《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效应研究》等专著。

  • 全球变暖时代中国城市的绿色变革与转型
    杜受祜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复杂过程。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对于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人口的极速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管理、交通拥堵、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但是在城市化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之中,环境污染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城市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面临的艰难抉择。
  • 四川民间组织报告本研究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组织发展研究”课题的一个分报告。“四川民间组织报告”课题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杜受祜副院长主持,课题组成员有秦琳、丁一、李晓燕、俞雅乖、王彬彬。本报告的调研和撰写得到四川省友协、省民政厅、省科协、省?
    出版时间: 2008年09月
    四川省民间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各类民间组织在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方面的作用,构建和谐四川,成为四川民间组织工作的重大课题。本报告在分析四川省民间组织的概况、政策法规、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民间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科教兴国、助农致富、扶贫济困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发挥各类民间组织在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和谐四川的建设。
    关键词:
  • 民间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困境与发展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本文通过对民间组织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实地调查,认为民间组织在救灾中具有联合行动迅速、社会参与广泛、资源动员有力等特点,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概括而言,民间组织在救灾中的表现具有专业性强的技术优势、及时高效灵活的行动优势、强有力的组织优势、较强的沟通和社会参与优势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应建立一种多元化参与机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和优势。
    关键词:
  • 《全球变暖时代中国城市的绿色变革与转型》总论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被并列为21世纪初期影响全世界的两件大事。未来20年将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将同时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挑战。而中国城市更是首当其冲。这些在发达国家上百年间依次出现的问题,则会以集中、压缩的形式被摆到我们的面前。能否妥善处理这三大挑战,是能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和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 气候变化的挑战及其应对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海岸线漫长、人均占有资源量低,从而决定了中国极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能源以煤为主,又决定了中国必须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
  •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旧城消失、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综合病”凸显,经济发展与 生态保护、新城建设与旧城保护、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城市发展与区域合作等已成为中国城市化深入推进过程中的难解和必解之题。如何正确把握推进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都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 城市大气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最关心、影响面最广、最重大的民生问题。大气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财富的增加,城市居民对宜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和增强,对空气质量的诉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关注人体健康受到威胁的现实情况,关注城市的能见度或灰霾程度,关注PM2.5的破坏性和浓度标准,关注黑炭问题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清洁的空气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呼吸清洁空气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数,也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关键词:
  • 构建“三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建立“三型”城市既是系统目标,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对建立“三型”城市的状况进行评估,摸清家底,还可以跟踪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监测、评价、改善、管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实现情况,找出应对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更加科学、协调、可持续的方式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
  • 建设“三型”城市的国际经验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过去是城市依赖环境,今后可能是环境依赖城市。只有明确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与环境以及社会灾难之间的联系,这样公众才会支持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行动,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所有城市都应当采取长远的战略,减少排放,改变行为习惯以及管理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城市自身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这一转变的目的,不在于不增长或零增长,而是着眼于找到增长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证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携手共进,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一些走在前列的发展中国家,都将这种转变作为一种机遇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
  • 建设“三型”城市的国内实践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财富的主要创造地,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引擎。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和主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基础。中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不仅起步较晚,而且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任务和挑战,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需要总结自身发展的实践经验。面对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未来的中国城市亟须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气候安全的新的“三型”城市发展道路。
    关键词:
  • 建设“三型”城市生产方式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建设“三型”城市生产方式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就生产方式而言,就是要求生产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且还应增加更多的绿色投资,力争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在“2012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对话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后经济危机时期,新兴经济体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