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范和生
机构:安徽大学
个人简介: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安徽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政治社会学、国际政治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出版专著10部,主编教材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在CSSCI(含扩展版)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等纵向课题8项,主持省、市、县各类横向课题30多项,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各类科研奖项近20项。

  •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5)
    程桦 主编 ; 王开玉 范和生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本书是在安徽大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调研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内容主要涉及安徽省2014~2015年社会发展状况与前景。本书由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专家教授共同完成,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研究人员也参与了撰写。本书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安徽省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化改革的社会发展历程。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总体思路指引下,安徽经济社会的调整转型逐步深化,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民生环境持续改善,社会风貌和谐良好。2014年,安徽开启了土地改革新模式,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层级改革试点;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圆满完成33项民生工程任务,有效改善了民生环境;合肥跨步迈入长三角,正式跻身世界级城市群。同时,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安徽外贸经济发展不均,吸引外资后劲不足;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有待加强;就业扩容减速,就业压力增大;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均衡,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凸显。安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然面临重大挑战。本书对安徽经济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勾勒其现状、进展和趋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法治社会篇,本书认为“十二五”时期安徽省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政府科学行政能力逐步增强,农村基层治理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三农发展篇,本书对安徽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女性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小井庄为个案,全面描绘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新面貌。在就业保障篇,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省特别是合肥市在就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可行的应对策略。在家庭建设篇,本书以幸福家庭建设为切入点,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安徽省留守儿童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教育与关怀。在发展探索篇,本书指出了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安徽儿童社会发展、安徽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合肥市社会组织发展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探索,最后再次发布2013年安徽社会发展指数及发展指数排名,让读者准确把握安徽社会发展的实情与动态。本书客观反映了2014~2015年安徽社会的发展实情,剖析了安徽社会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2015年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势。
  •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22)
    范和生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受疫情防控不确定风险增加以及全球经济竞争趋势加剧双重风险的影响,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为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新时代共同富裕省级样板,需要准确研判发展形势,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以生态文明守护绿水青山、以改革开放深化“三地一区”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本报告客观反映了2021~2022年安徽全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景,通过多维度实证研究展现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明新阶段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和社会稳的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可行路径。在“三地一区”建设篇,本报告认为促进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与沪苏浙等地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增强合肥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支持皖北、皖南地区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发展,完善人才资金要素保障体系。内外联动是安徽“三地一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安徽参与中俄“两江地区”合作,持续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成效,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篇,本报告以安徽省16个县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县域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度分析2015~2020年安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产业发展和科技赋能是安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需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增”行动,立足乡村短板、弱项,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富民特色产业链提质增效,加大皖南等后发展地区科技兴农政策支持力度。在文化发展篇,本报告重点探索徽州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经验,研究了徽州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积极功能,总结徽文化生态环境保护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地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推动作用。立足网络社会发展实际,对安徽省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的群体特征与引导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地方法治篇,本报告立足于实践调研,以六安市为样本,探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政务公开与制度创新路径;通过翔实的调查研究,对黟县旅游综合执法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深刻描述和学理探讨;通过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对淮南市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现代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实践模式和理论逻辑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地方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专题篇,对2015~2020年全国徽学研究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总结分析,对皖北和皖南两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基础状况与发展机遇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十四五”时期安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科学路径进行了精准研究。篇末通过构建安徽省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对2020年安徽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精确测算,并对安徽各地市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分析,实时把握安徽社会发展动态。
  •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23)
    范和生 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02月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安徽发展实现“皖美”跃升,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全省经济持续恢复,不断深化“一改两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双招双引”齐头并进,全方位多层次对接长三角,民生工程温暖人心,绿色发展加速度推进,徽风皖韵大放异彩,现代化“三农”建设取得新成就,合肥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安徽省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长三角融合发展有限、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低碳产业转型困难、居民就业增收面临考验。本报告客观勾勒出2022~2023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脉络,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并指明了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在高质量发展篇,本报告认为安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跑中部省份,安徽经济总量与沪苏浙的差距缩小、进入第一方阵。建立苏皖合作示范区是安徽全面对接沪苏浙的重要举措,需要加快打造省际交界合作创新先行区,构建一体化无缝对接体制机制。“专精特新”企业是未来工业领域的重要支撑,应持续加速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于2015~2020年安徽省16个地市面板数据分析,应强化产业需求端对人才建设的导向作用,发挥合肥、芜湖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带动作用。在城乡社会建设篇,本报告以淮北市相山区为例,认为需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三大调解”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中的作用。通过探索安徽省55个县域内创业生态系统与创业活跃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激发区域创业活力提供了理论指导。以阜南县域医改工作为例,应当打造基层健康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文化传承创新篇,本报告认为提炼安徽文化精神、文化标识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篇章意义重大,对提炼安徽文化精神宣传工作提出建议。基于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概念新阐释,分析长江文化蕴含的文化自信底气,探索弘扬长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长三角一体化需要推动区域间文化的交融创新,应充分发挥徽州空间文化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当代价值。在乡村振兴篇,本报告认为需要充分发挥安徽文化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努力探索安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分析岳西县主簿镇的“全域产业+全域治理”“双全”治理模式,可以推广党建引领和数智赋能加速“四治”融合的“主簿样板”。基于安徽4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实践经验,认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应夯实数字技术基础,优化数字发展环境,健全数字教育体系,增强数字包容。在专题篇,对2017~2022年安徽省人口发展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提出人口发展的政策建议,对“大黄山”国际传播现状进行了数据分析,并针对对外传播提出对策建议,对合肥市引进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了政策分析,并提出了政策优化措施。通过构建新的安徽省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2021年安徽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精准测算,对安徽各地市社会发展水平排名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子指数加以分析,实时把握安徽社会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