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冯钢
机构: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个人简介:

浙江杭州人,1986年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及现当代社会理论、政治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发展理论)、现代社区发展。

  • 转型社会及其治理问题
    冯钢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中国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认清这些问题的原发性机制和相应的社会条件,是当今社会治理的基础所在。本书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对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城市社区组织发展、工会改革、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等具体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充分实现各社会阶层自身的利益组织化,才能在社会控制的范围内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国家与社会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市场化所带来的社会转型问题。
  • 《转型社会及其治理问题》概述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章介绍了什么是“市场经济”、“嵌入”社会的经济活动、“反向运动”与中国的改革和社会治理的逻辑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 社会转型与治理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章试图回到卡尔?波兰尼的立场上重新审视他在《大转型》中所阐释的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质性问题,以及市场化改革所引发的社会转型问题。我力求把社会治理的目标确定在由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对社会整合构成的威胁上,把社会转型看成是社会对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积极回应,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自发的“反向运动”和国家有意识介入的“双向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 社会转型中的道德诉求问题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章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社会转型的复杂性。经济转轨表面上只是一种经济制度的改革,即再分配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但是从R村村民的利益诉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实际表明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实质发生了变化,正是这种常常被我们忽视了的变化,即再分配体制之下国家与农民之间过去那种“父爱主义”庇护关系的消解,导致村民们在他们的利益诉求中包含强烈的道德诉求。这表明,任何一种经济制度在本质上都是一个社会整合体系,经济是“嵌入”在社会之中的,因而所谓“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的“脱嵌”必定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
    关键词:
  • 从“城中村”看社区治理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章是通过一个“城中村”的案例来考察传统农村社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融入城市社区治理,并保留其社区自治组织性质的可能性。
    关键词:
  • 市场经济与工会组织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章分别对工会组织在传统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市场经济中最为基础的劳资关系的治理探索。
    关键词:
  • 工会治理:义乌工会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义乌工会通过解决劳资关系中具体的利益纠纷,来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这显然不是工会原来意义上的职责,不是代表组织化的工人利益与资本抗衡,也不是集中工人的共同目标并通过集体行动追求这一目标。工会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而手段则是由“原生态组织”提示的———解决具体的劳资冲突问题,义乌总工会称其为“维权”,即通过维护工人的法定权利,来取代农民工的“原生态组织”。
    关键词:
  • 社会多元复合主体:地方政府的治理实践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章是以一个城市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实践为例,重点考察政府在与各种社会组织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承认,中国的改革和社会治理将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有在这里论及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都只是对当代中国转型社会治理探讨的一些初步的尝试,远远谈不上得出暂时性的结论。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些理论和案例的梳理,对自己在这几年来所做的思考和研究做一小结,也真诚地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梳理来推进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
  • 转型社会及其治理问题研究总结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再分配经济恰恰是认为市场化的不平等而对其取而代之的;市场经济则认为再分配不平等而欲取代之。市场理论认为只有排除了权力干预才可能有平等,再分配理论则认为只有通过权力来分配才可能有平等。
    关键词:
  • 社会学的“中国知识”问题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时至今日,海外华语学术界关于社会学“中国化”“本土化”的讨论仍断断续续地持续着,但是对内地的影响却并不显著。内地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样一种被称作“危机”的紧迫性,甚至也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是一个问题。本文认为社会学的学术本土化问题,实际并不只是研究中国本土问题和本土经验,而是如何建构“中国知识”的问题,是如何形成中国的知识储存系统,发展中国的社会理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