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宗世法
机构:贵州民族大学
个人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级社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层社会治理。
    暂无内容
  • 电商村落:网络社会与乡土社会的相互建构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网络社会的崛起,特别是网络市场的出现,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空间区隔,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曹县大集镇冯村的实地调研,剖析了一个电商村落形成表演服饰市场集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社会与乡土社会呈现相互建构的特点:乡土社会的市场信息封锁被网络社会彻底打破,促进了网络销售信息和网店经营技术在村庄的传播;乡土社会的“抢货”风波则成为折射网络社会销售魔力的村庄公共事件,促进了电商集群的发展。村民纷纷回乡创业,转型为电商,将家庭改造成兼具生产生活功能的家庭作坊;通过拓展乡土社会关系网络,保证网络市场的弹性供给。但是,网络社会的结构化带来的闭合效应与马太效应,又可能带来对乡土社会的新形式排斥。
  • 梯田社会的物态标识及其文化意涵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借鉴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空间观,将贵州省堂安村的村寨布局视为“社会建构”的结果;抓住构建、表征、界分社会空间的“物态标识”,特别是侗族梯田社会“标志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联,剖析这些社会关联背后的文化意涵。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指明,鼓楼、萨岁坛、“瓢儿井”“干栏楼”、花桥、寨门等物态标识如何融入梯田社会整个“象征体系”,构建起立体社会空间,成为村落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梯田社会的人生仪礼与公共生活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本文对“个体—家庭、家族—村寨”的社会互动方式进行分析,以此解释为何个体、家庭或家族在每一次人生仪礼、公共生活中建构、维系着“村落共同体”。在人生仪礼方面,从个体和家庭的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方面,回应村落共同体如何“建构”的问题;在公共活动方面,以青年男女之间的“行歌坐月”、整个村寨的“踩歌堂”、村寨与村寨之间的“月也”为例,回应村落共同体如何“整合”的问题。这些人生仪礼和公共活动,还使堂安融入肇兴、黎平等更大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圈之中。
  • 附录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