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杜智涛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暂无内容
  • 2020年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态度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数字化生活方式形塑并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认知和态度。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态度形成的主要媒介,互联网表达的多元化也拓展了未成年人的认知领域。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认知与态度形成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如互联网影响了未成年人专注力养成和认知深度的形成、挤占未成年人学习时间并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化。针对这些问题,应多方联动、协同治理,形成由法律约束、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负责、学校引导、家庭保障各方联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关键词:
  • 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机制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多部门互联互通,进一步健全了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工作机制。残联在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教育提升、就业支持、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围绕《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的相关要求,联席会议各组成部门共同探索并明确了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难题的措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已成为推动未成年人立法、司法和法律援助的重要力量;原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净化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落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关键词:
  •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保护规制体系:全球视野与国际比较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未成年人面临着诸多上网风险,包括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侵害、网络沉迷、网络隐私泄露等,保护未成年人免受这些问题的伤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课题。建立规制体系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基本方式。全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规制呈现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我规制模式、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规制模式、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合作规制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应加快专门立法,构建起协同治理模式,引导行业自律以及发挥好家庭与学校的作用。
    关键词:
  •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互联网高度介入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互联网在未成年人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发挥,与其家庭文化基础、情感氛围有着重要的关联。同时,互联网在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当然,在未成年人学习与成长中,互联网运用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过度上网、浅阅读、沉迷网络游戏、“信息迷航”以及针对未成年人“知网”、“用网”的启蒙教育缺失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学习深度、健康成长及价值观的形成。本文建议:家校应当联动提升未成年人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通过政府监管与法律保障,维护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产、学、研联动,激励社会各界开发出针对未成年人的高品质的网络学习资源。
    关键词:
  • 2022年互联网对未成年人认知和态度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长期浸润在网络中的未成年人实现了数字化生存。网络成为影响未成年人认知形成的关键因素,互联网是未成年人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未成年人态度表达的媒介窗口。同时,互联网的多元化拓宽了未成年人的认知维度,激活了其创新能力,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文化反哺。同时,互联网对于未成年人认识和态度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互联网挤占未成年人学习时间、“泛娱乐化”现象影响认知深度、网络沉迷及互联网激化出社交恐惧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提升未成年人信息获取及识别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其次应实现多方联动、协同治理,共同打造出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