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谌华玉
机构:汕头大学文学院
个人简介:

1964年生,四川眉山人,博士,汕头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1989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9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任教于广东省汕头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2002年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职攻读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目前从事高校英语专业语言、文化和文学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认同与后殖民主义英语文学。曾合编出版英语教学类书籍2部,发表语言、文化、文学研究论文十余篇。

  • 粤东畲族
    谌华玉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本书结合历时与共时并重、主位与客位共呈的当代民族志田野研究方法和视角,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访谈记录,系统阐述了中国东南地区三个畲族村落的族群认同与社会文化变迁经历,并以广泛深入的主位经历展现了当代华南畲族村庄“畲文化记忆与汉文化现实”的日常生活现状。
  • 粤东凤凰山畲族田野调查点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本文介绍了选择华南地区的粤东凤凰山畲族群体作为民族志田野考察的对象的原因并对田野调查点进行简要陈述。选择三个各具特点的畲族村庄来考察和反映畲族的族群认同和社会文化特征,原因在于村落不仅是当代凤凰山畲族群体内部最基层的社会结构组织,而且还是当代中国族群成员集体申请民族成分变更的最基本单位。族群与村落虽然是两个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但在我国农村地区,二者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即族群由村落构成,村落以族群身份定位。
    关键词:
  • 理论综述与研究方法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族群、民族是当代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中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群体分类概念。族群是从历史传统、文化特征和国内社会结构上彼此区分的人群范畴;民族是从政治体制和现代国家主权上强制划分的群体归属。人类学对族群、民族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原生论、工具论、边界论、建构论、符号论等不同类型。本文还梳理了畲族研究现状并介绍凤凰山畲族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叙述结构。
    关键词:
  • 畲族认同:族称由来与族群身份的确立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本文通过介绍粤东凤凰山畲族概况、畲族的族称由来、族源迁徙、畲族族群边界的形成和维持情况,旨在展现和探讨畲族认同的形成过程和社会文化基础。通过追踪展现粤东凤凰山区畲族群体的过往历史和现实认同经过,本文希望说明,“民族”“族群”概念在我国社会历史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
  • 南山村:传统文化薪火闪烁的畲村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本文从南山畲族村在新中国成立前革命斗争中的畲汉互动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族群认同的退隐、改革开放后村中努力复兴传统文化习俗的尝试,以及村民的语言和教育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描述展现以村落为单位的畲族族群边界的形成和民族认同的实践过程。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族群边界划分和维持的关键因素在于,自我认定的归属和被他人认定的归属已获得制度化的延续保证,即政府通过民族识别程序赋予每个群体及其成员的民族成分已成为世袭传承的不变资产。
    关键词:
  • 北山村:生计模式变迁中的古老畲村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本文从生计模式变迁中茶叶经济的兴起、社交空间的拓展和畲族文化与心理认同的式微三个方面追踪描述了粤东凤凰山区北山畲族村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从中可以发现畲族本民族认同意识和痕迹的淡漠。不仅初到北山村的外乡人很难察觉村里居住的 是少数民族,而且北山村畲族人自己也认为,他们觉得自己跟汉族人没有什么区别。所有这一切现象表明,北山村畲民在与汉族社会的接触交流中,其文化特征和心理认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
  • 东山村:围屋中走出的新畲村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本文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了饶平县RY镇东山畲族村在20世纪80年代申报民族成分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了该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族群边界不是变动不居的文化边界,而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团体边界。东山村的民族成分变更实践表明,族群或民族认同实质上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经验的适应策略。传统文化特征作为族群认同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在部分特征符合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创造或“恢复记忆”,并从此得到维持或加固。
    关键词:
  • 粤东畲族族群认同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结论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族群认同既包含根基性或原生性的情感认同,也包含实用性或工具性的功利认同。族群是一种以主观选定操控的客观文化特征为凝聚旗帜的社会组织方式;族群认同本质上是以原生纽带为基础、以资源划分为目的的工具性认同;族群原生纽带,即族群客观特征尤其是其文化因素的变迁,不会影响到族群边界的存续和发展,只要社会结构及其族群组织尚存,人们就会在社会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并由此产生、维持或创造区分我群与他群的边界标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