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魏真瑜
机构: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
个人简介:

生于1990年,福建平潭人。2017年6月毕业于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获心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7月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7月出站并入职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目前,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中文、英文论文共计7篇,主持科研课题共计3项。

  • 从众心理与亲社会行为
    魏真瑜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人类社会文化提倡并鼓励亲社会行为。以往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侧重于探究个体的内部动机,对于诱发亲社会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关注较少。人的行为并非仅由自身的价值观或态度决定,同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从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处于群体之中的个体,常迫于群体的压力,或是出于习得适应的目的,而产生从众行为。本书聚焦于从众心理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从理论背景、行为研究、神经机制以及个体差异四个角度,对亲社会从众行为进行分析与讨论。
  • 从众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从众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尽管有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献,但我们对于从众的内在机制所知甚少。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技术的发展,其在从众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我们打开从众行为背后的“暗箱”。众多研究者们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于人类从众行为背后的大脑神经活动情况进行研究。本文综合所有相关的研究,对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进行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
  • 亲社会行为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亲社会行为包含捐款、慈善、分享、自我牺牲等类型。尽管类型繁多,所有类型的亲社会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他人或社会集团获得益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常常出现,例如为灾区捐款、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都倡导支持亲社会行为,因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亲社会行为还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
  • 博弈中的亲社会行为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近年来实验经济学家们发现,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在决策中,人们表现出了社会偏好行为。例如不公平厌恶感,即个体对于不公平行为有着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差异厌恶偏好,即个体对于自己与他人的收入差异过大而表现出反感;互惠偏好,即个体偏向于与他人形成合作关系,互惠互利,达成双赢。美国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Camerer提出了“社会偏好”概念。随着研究者们将社会偏好理论与实验经济学进行结合,社会偏好理论不断得到发展。社会偏好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使得我们对经济实验中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行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至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超越经济人假设的亲社会行为。本文主要介绍经典的经济博弈决策中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 亲社会行为相关个体特质——社会价值取向与人际信任水平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亲社会取向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动的、直觉性的表达,而亲自我个体需要出让更多的认知资源与认知控制,才能够表达出亲社会行为。对于亲自我取向个体,自利行为的表达更具有自动性与直觉性。社会价值取向会影响亲社会行为。人际信任作为一种影响人际关系的调节因素,对于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 亲社会从众效应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根据文献回顾可以发现,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者们能够用行为经济领域的各类博弈范式来考察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然而,博弈实验中的亲社会行为是否会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呢?对于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实验结果。Nook等研究者认为,至少有两种模型能够对他们发现的亲社会从众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第一个是狭义角度:亲社会从众效应的存在仅仅是由于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从众效应引发的亲社会行为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处于此类动机的亲社会从众行为可能只能存在于某个特定情境之下,其持续性较短,并且可能不会延伸到其他行为领域。第二个是广义角度: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做出亲社会从众行为,是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完全接纳了他人的亲社会动机,这是一种实质性的改变。出于这种动机的亲社会从众行为具有持续性,并且这一效应会延伸到其他类型的行为情境之中。
    关键词:
  • 从众心理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研究旨在解答四个问题,即从众心理对于个体在博弈中的亲社会行为是否有影响;如果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那么这一行为的神经机制又是什么;如果亲社会从众行为存在,那么它是否会受到个体自身的某些人格特质影响呢;亲社会从众行为是否会受到个体的信任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
  • 公平偏好从众行为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研究通过采用最后通牒博弈项目的变式,旨在探讨从众效应对个体公平偏好行为的影响。首先,反应时分析结果表明,人们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对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做出反应。其次,分配方案是否公平会影响被试的决策。人们倾向于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接受公平的分配方案。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存在公平偏好,倾向于通过拒绝分配方案来惩罚方案制定者,从而维护公平规则。此外,我们发现,个体的决策易受他人的观念或行为的影响,倾向于与团体内其他成员保持一致。我们对第二决策阶段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个体的初次选择与团体内其他成员不相符时,他们倾向于改变自己最初的选择,做出与团体成员相符的选择。在第一决策阶段中,被试拒绝了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而后,当他们发现团体内其他成员选择接受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后,也倾向于在第二决策阶段改变原先的选择,做出接受的决定,让双方皆获利。这一结果说明,个体的公平偏好行为并非一成不变。
    关键词:
  • 博弈中的信任从众行为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研究中,我们关注个体的信任从众行为及信任从众行为对个体决策信心的影响。通过在信任博弈中增加团体成员的选择,使个体处在一个诱发从众的情境中。通过对实验行为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信任博弈中,个体倾向于将团体选择作为一个判断信任的信息源。首先,反应时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在团体选择可见的情境中,做出决策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独自决策。其中,当团体选择信任当前的投资对象时,被试的决策反应时是最短的。这一结果说明,他人的选择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可利用的决策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决策。此外,当团体其他成员都选择信任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信任;当团体其他成员都选择不信任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不信任。此外,当被试选择跟从团体时,决策信心水平最高。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倾向于做出信任从众行为。由此可推测,信任博弈中的信任从众,可能属于信息型从众。在无其他可利用的信息源决策情境中,个体视团体选择为一个参考信息,从而做出信任判断。
    关键词:
  • 博弈中的利他从众行为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实验通过将团体选择与独裁决策相结合,考察了个体在独裁决策中是否存在从众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团队内其他成员的选择会影响个体在独裁决策中的决策行为。并且,这一从众效应会受到个体的不公正厌恶心理的影响。当团队内其他成员的选择属于公正选择时,个体选择跟从团体选择;当团队决策属于不公正选择时,个体的从众行为则明显下降。这一结果说明,个体在决策中的从众行为并非属于非理性盲从,个体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团队成员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社会偏好的影响。当被试认为团体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时,就愿意跟从团体选择进行决策;当被试认为团体选择并不是合理的,则不会选择从众。
    关键词:
  • 公平偏好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本研究针对以往从众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未涉及的经济决策领域进行探寻,并且加深了我们对于经济决策的理解。本研究发现,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方案性质会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及其内在神经机制,从众效应在不公平方案决策中更为突出。这一类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与违反社会规范及行为适应的神经机制十分相似,与规范违反相关的脑区在从众效应中有着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当团体内成员认为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其团体认同感会增强。这种强烈的团体认同感会促使个体更易于接受团体内其他成员的观念,改变他们最初的选择,进而做出符合团体规范的行为。此外,我们认为,在公平方案—不一致团体选择的条件中,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社会规范。一个社会规范是接受公平方案,另一个社会规范是保持与团体规范的一致性。相互矛盾的社会规范可能会致使公平方案—不一致团体选择中的从众效应减弱。而在不公平方案—不一致团体选择条件中,被试更易于从众,这可能是因为其中一个社会规范——保持与团体规范的一致性更为直接与突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