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志玮
机构:福州大学
个人简介:

福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师从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研究领域著名学者陈劲教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问学者、副研究员。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多个省部级、厅局级项目。近年正式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曾获国际IEEE工程管理学会全球技术管理年会最佳论文奖,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曾获校教学竞赛一等奖、省教学竞赛二等奖;“创新创业者的设计思维”课程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创业类慕课建设项目。长期为省内外相关政府机构、知名上市公司提供过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

  • 新兴市场颠覆性创新的崛起
    王志玮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颠覆性创新是一种适合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实际情况的创新方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自主创新模式和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端破坏和逆向创新的逻辑,对大量正在为原材料成本高涨、廉价劳动力资源衰减而陷入困境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种能激发巨大想象力的商业逻辑。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企业应该打破传统封闭的组织疆界,广泛地向外界获取创新的源泉。开放式创新至关重要的目标是获取在组织间流动的外部知识,通过对外部知识的利用获得封闭式创新不可能获得的成功。面对开放创新下丰富的外部知识源,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企业该如何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机会窗口”,以实现“破坏性的创新与增长”?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遗憾的是,现有的理论并未对此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探讨,不能为企业实践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对策与建议。本书以颠覆性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组织间知识网络关系角度切入,围绕开放式创新下,企业“如何管理外部知识网络以促进企业的颠覆性创新”为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为了阐释这个核心问题,本书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献阅读与调查访问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书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创新性的研究。第一,从“嵌入性”视角分析企业“自我中心型”的外部知识网络,探讨企业通过“结构性”和“关系性”的嵌入组织外部知识网络的机制,即通过嵌入知识网络的交易制度安排,来聚集、整合外部网络的知识资源。第二,经过理论预设、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对四家企业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初步探寻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提出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并不能直接提升颠覆性创新绩效,而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起作用的观点。第三,结合现有研究展开理论探讨,分别构建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和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通过对251 家企业的问卷调研,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相关测度量表,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两个概念模型进行拟合、检验与修正,深入剖析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通过吸收能力,进而正向作用于颠覆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第四,为了探寻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中的企业怎样获得“颠覆性创新”的“持续成功”,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将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绩效与维持性创新绩效不同的影响机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企业为了获得持续创新的成功,在从颠覆性创新向维持性创新转变的过程中,在外部知识网络的管理与控制上、在吸收能力不同维度的培养上,应该做怎样相应的改变与调整。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书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通过吸收能力,促进企业颠覆性创新绩效。具体而言,是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的。路径一:外部知识网络中心性→识别获取能力→颠覆性创新绩效。路径二:外部知识网络关系质量→识别获取能力→颠覆性创新绩效。因此,在企业的吸收能力中,对颠覆性创新起作用的是识别获取能力。企业若想获得高绩效的颠覆性创新,必须特别注重对外部知识、信息的识别获取能力的培养。在外部知识网络的管控方面,企业应特别注重主动构建自我中心型的外部知识网络,在网络结构上主动占据中心地位,并维持一个高关系质量的外部知识网络,这将有利于培育企业的识别获取能力,进而促进颠覆性创新绩效。(2)对比研究的结果发现,虽然外部知识网络也是通过吸收能力对维持性创新起作用,但其具体的路径与颠覆性创新完全不同。在企业的吸收能力中,对维持性创新起作用的是消化吸收能力与应用开发能力,而企业的识别获取能力对维持性创新没有直接作用。此外,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中除网络位差外的所有维度都可以对维持性创新形成促进作用,只是,这些都是通过消化吸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的中介机制起作用的。外部知识网络规模、联结强度对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动态管控的角度分析,在企业获得初步颠覆性创新成功后,需要向维持性创新转变以获得持续的成功。相应地,在外部知识网络的管控上,应当从初期聚焦于网络中心性和关系质量向网络规模、联结强度均衡发展。在吸收能力的培育上,也应当从最初重点放在识别获取能力转向消化吸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并重。(3)本书定量论证了吸收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动态能力的观点,即吸收能力是一个从识别获取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的动态过程,消化吸收能力在识别获取能力与应用开发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本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并完善了开放式创新理论、颠覆性创新理论、知识网络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在知识资源全球化的开放式创新下,本研究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中的企业如何构建与管理外部知识网络,更加有效地吸收有价值的知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切实可行的视角与思路。
  • 新兴市场颠覆性创新的崛起的绪论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颠覆性创新理论揭示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的技术进步是维持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交替发展的过程。 颠覆性创新发展过程中的 “非竞争性” 及其对产业竞争规则的 “颠覆性” 使主流市场的领导企业很难做出恰当的回应。 颠覆性创新在造成无数领袖群伦的大公司消亡的同时, 也为产业新进入者提供了技术赶超的契机。 从颠覆性创新的形成过程来看, 颠覆性创新是能够替代或者部分替代现有主流技术来满足现有主流市场需求的新技术.
    关键词:
  • 新兴市场颠覆性创新的崛起的文献综述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开放式创新模式意味着, 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内部、 外部同时获得, 创意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或公司外部进行 ( Chesbrough,2003a: 43)。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 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与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 Chesbrough,2003a: 43)。 表 2 - 1 列出了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基本原则的区别与对比。
    关键词:
  • 新兴市场颠覆性创新的崛起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本章在第二章文献综述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从大量调查案例中选取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展开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内分析和多案例之间的比较,经过理论预设、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构建外部企业知识网络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
  •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对颠覆性创新绩效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从上一章探索性案例的分析结论,我们得到了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影响的初步机制模型。即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通过吸收能力的中介机制影响颠覆性创新。即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吸收能力——颠覆性创新。
    关键词:
  • 新兴市场颠覆性创新的崛起的研究设计与方法论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除了进行规范性的理论推理和详细的案例研究之外,本书还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研究,希望能够更为深入、有效地研究外部知识网络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属于企业层面的管理研究,由于其中所涉及的组织间网络关系、吸收能力等数据无法从公开资料中获得,因此,本书采用较大范围企业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定量实证研究,主要分为问卷发放、数据收集、数据录入、数据分析等步骤。下面将从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变量度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在第四章中,我们提出了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及相关假设,在第五章我们重点探讨了本书的研究方法。本章将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验证在上一章提出的理论模型。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外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两个子研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
  •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两种创新不同影响机制对比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Christensen(1997)等学者从创新引起的组织结构和市场变化程度将创新区分为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维持性创新(sustainable innovation)。维持性创新致力于在主流市场用户和高端用户重视的功能属性及价值维度上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向现有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颠覆性创新则偏离主流市场用户所重视的产品属性,开发那些能够满足低端用户或新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不是生产更好的产品,而是做出更简单、更便利、更便宜的产品,给潜在顾客,或是要求不那么高的顾客群。通过先占领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再逐渐替代或部分替代主流市场。康长杰和陈劲(2006)指出,颠覆性创新方法可以被成熟公司和新企业用来为已有的低端市场或者一个全新市场创造新产品,还可以用来为发达国家的广大人民创造足够好的、适用的、他们又负担得起的产品。在颠覆性创新立足点稳固后,企业可以利用维持性创新(渐进的或突破性的)向本地市场的高端以及全世界发达国家市场转移。即当颠覆性创新获得初步成功后,必须适时地转向维持性创新以获得更为长远和持续的成功。为此,本章我们将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颠覆性创新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维持性创新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深入讨论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两种不同类型创新的不同影响机制。从动态发展的视角,提出企业应当策略性地主动调整“自我中心型”的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调整对吸收能力不同方面的培养,以促进后续的维持性创新绩效,主动积极地获取最终“破坏性的胜利”。
    关键词:
  • 新兴市场颠覆性创新的崛起的结论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经过前七章的论述,本书已对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吸收能力及颠覆性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本章将对前文的研究进行总结,阐述本书的主要结论、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并对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说明,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