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默
机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藏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著有《空间与西藏农村社会变迁》。

  • 西藏农区民生事业五十年
    陈默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乡“民生问题50年”比较研究》(2010—2011)的课题成果,是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乡民生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的回访性调查研究。调查以1960年由民族学学者开展的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乡的调查为蓝本,以较强的历史取向,采用比较研究的方式对艾玛乡50年来的民生变化进行宏观研究和微观考察。其中宏观层面主要是对中央政府不同时期的西藏改善民生的政策研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研究;微观层面则集中在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医疗、养老、教育等涉及民生的领域进行了专项调研。重点是对1960年调研中曾经访谈的农户进行回访,实行个案剖析,微观解读。通过对艾玛乡的实证研究,基本理清了西藏农村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对其发展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评价,提出了西藏进一步改善民生的领域和方式,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 西藏农区民生事业五十年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近些年,中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执政党执政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基础民生问题“把加强社会建设,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 安定团结”。
    关键词:
  • 西藏地区人口、土地与农业经济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一个地域的人口和土地资源状况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以,从根本上说,对人口和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关注。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其独特的高寒气候,复杂多变的地形制约着西藏人口的发展以及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此外,在长期的封建农奴制度下,三大领主不仅拥有西藏的耕地、草场、森林等全部生产资料和大部分的牲畜,而且还占有农奴和奴隶的人身。广大农奴和奴隶被束缚在领主的庄园和部落里,使用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简单的再生产活动,农牧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加之缺少医疗卫生设施,以及宗教等因素也导致西藏虽然地域广大,但是长期以来人口稀少,物资匮乏。随着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以及1959年开始的民主改革运动,西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开始较快发展。首先,因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其次,由于实施了有效的土地开发,至改革开放初期,土地面积逐年增加。1952年,西藏地区耕地面积为163.3千公顷,至1979年达到229.9千公顷,增加了66.6千公顷,27年的时间增加了40.78%,为历史最高水平。尽管土地面积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增加,但因为人口持续不断地增长,导致人均耕地在1967年达到0.153公顷的最高水平后持续下降。到1995年,西藏耕地面积为222.5千公顷,人均耕地已下降到0.093公顷。到2010年西藏人口突破300万,达到300.21万人,而实有耕地面积是229.53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至0.077公顷。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地矛盾逐渐显现,西藏的耕地资源已承载不了更多的农业人口,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西藏经济发展,导致部分农牧民生活水平下降和贫困的重要原因。本章研究内容是通过调查艾玛乡人口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现状,对其50年来的人口、土地和农业经济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以及为了应对人均耕地不足的现实,当地政府采取的发展经济的相关措施,借此讨论当前西藏农村的人口、土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 西藏地区生产现代化与经济多样化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封建农奴制经济社会制度的束缚,加上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状态。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人民币。因此,对于旧西藏95%处于社会底层的农牧民而言,生活艰难,忍饥挨饿、流浪、逃亡成为当时整个西藏社会的一种常态。自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始终把改善西藏民生作为第一发展要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力求早日在西藏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因此,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通过大量资金投入来改善农牧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改善广大农牧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民发放购买现代化生产工具补贴或者直接发放机械化农具,利用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兴农,以及扩大农牧民的生产空间,谋求外向经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广大农牧区目前已经行进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收入方式也在逐渐增多,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
    关键词:
  • 西藏日喀则地区日常生活方式五十年变迁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日常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决定的。传统上,西藏农民基本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于那些整日劳作的农民而言,其生产、生活的空间就是从住宅到耕种的土地这一狭小的范围内。西藏森严的等级制度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严格地按照身份等级划分,并让这种等级制度具有合法的继承性,生活在上层的贵族世代享受荣华富贵,而那些处于农奴阶层的人们则大多数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状况。1960年,调查组对生活在艾玛岗各谿卡的农牧民的日常生活进行的调查,可以让我们一窥当时农奴主与农奴的日常生活的巨大差异。本节主要以50年来艾玛岗农牧民的饮食、居住和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娱乐方式与藏传佛教信仰为主的传统宗教信仰方式为调查内容进行比较研究,追述50年来日常生活变迁的特点和进程。
    关键词:
  • 西藏日喀则地区教育事业五十年比较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20世纪以前,西藏的教育基本以寺庙为基础,这种教育方式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晚期,甚至20世纪初期在很多地方仍然被沿袭。寺院教育的盛行为佛教文化在西藏社会的普及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并成为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却与近代以来的社会进步脱节,缺乏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对西藏社会的发展作用甚微,特别是对今天现代化的西藏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还成为障碍。直至1946年国民政府在拉萨开办国立拉萨小学之前,现代教育在这里依然是一片空白。此后,虽然在中华民国期间出现过几次开办现代教育的机会,最终由于国家动荡,一个具有现代教育色彩的正规学校始终没有出现。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期间,西藏教育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大、中、小学,西藏现代教育体系才粗具雏形。自1985年开始,在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财政支持下,西藏对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开始实行了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用品的“三包”政策。从2007年开始,西藏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义务教育。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更是迈上了新台阶。在专业设置上,广泛涉及理、工、农、文、史、哲、经、法、医、教育等十多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更加齐全,专业设置更加合理。目前,全区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建立起以区内办学为主、区内外教育相结合,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民族教育体系。全区已于2007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在教育投入方面,1959~2008年近50年间,国家为西藏教育累计投入270多亿元。仅2003~2008年全区用于学校基本建设的资金就达41亿元,2008年,全区用于“三包”的经费达3.6亿元。
    关键词:
  • 西藏日喀则地区基本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水平五十年比较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基本医疗保障”,是指覆盖全部人口的医疗保险和针对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活动,不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是指在医院进行的针对个人开展的有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活动,不包括重大、疑难病症的诊治和个性化的特殊医疗服务。西藏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是在自治区统一实施的医疗政策下开展的。西藏自治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免费医疗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西藏自治区根据农牧区实际情况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出了在免费医疗框架下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设想。1998年,通过试点提出在全区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实施办法,并于1998年和1999年分别在江孜和林芝召开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现场会。此后,西藏自治区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实施以农村合作医疗为模式的公共医疗服务。同时,以基层卫生三级网络建设为抓手(三级网络指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的国家卫生体制改革制度也在稳步实施,以此积极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本章通过对艾玛乡医疗服务水平和农牧民目前享有的基本医疗保障调研,详细了解目前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所享有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农牧民的满意度以及有关农村合作医疗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或不足之处,同时也以1960年的调研为比照,进行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 西藏日喀则地区社会保障五十年比较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因此也被称作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要,相应安排多层次的保障项目。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而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改革思路可以概括为:通过建立农村养老、农村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制度,保障农民的公民权利。西藏整体的社会保障政策与此基本一致,但是,作为一个高海拔、生存环境严酷,同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区域,对生存在这里的农牧民给以更加完善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将对整个西藏的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到目前的全覆盖保障体系,逐年提高保障水平,西藏农牧区基本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的社会保障体制。本章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艾玛乡50年来社会保障事业的调查,研究西藏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当前西藏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西藏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或者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 西藏农区民生事业五十年结论与政策建议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十二五”以来,西藏自治区在民生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统筹推进民生重点领域改革,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 西藏农区民生事业五十年——以日喀则艾玛乡为例五个个案比较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作为回访调查,对历史受访者进行跨时代的访谈,我们认为能比较深入、直观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因此,我们对1960年被调查的家庭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最后根据家庭所属阶级、生活水平、年龄、性别等 特点选取了五个曾经接受过调查的家庭成员,并在2011年的调查中对他们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访,形成了五份个案访谈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家庭基本情况、收入与支 出、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村落管理等涉及民生的主要内容,以此从微观上一窥50年来艾玛乡,乃至整个西藏农村民生的变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