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董小林
机构:长安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生于1956年,长安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建设项目经济与管理、环境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的研究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主编《环境经济学》国家级规划教材;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近年来,对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环境社会学应用研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

  • 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
    董小林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社会学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正确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书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提出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系统研究了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环境保护与社会组织、环境保护与社会保障、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保护与城镇化、环境保护与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与新型工业化、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环境指标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本书特别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重视社会科学的实际应用,重视把社会科学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紧扣我国的国情以及环境社会学实际研究状况,建构了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框架体系,以实现环境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 《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绪论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本文为书《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的绪论部分,对环境分类、自然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等进行了综述。
  • 环境社会学总论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环境社会学是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交叉渗透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环境社会学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发展,并逐步取得了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地位。我国的环境社会学发展起步较晚,尚没有形成特定的学科体系。在分析借鉴国外环境社会学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实际研究水平,构建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将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及协调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分析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社会学的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而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物质资源,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对环境产生影响,引起环境本身的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引起了许多的社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辩证关系。
  • 环境保护与社会组织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共同活动群体,是执行一定职能,完成特定的目标,按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社会发展复杂化的产物,也是区别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研究社会,就要研究社会组织。环保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环保社会组织均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环保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认为,政府组织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政府组织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好坏。企业组织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体,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方和利益方,政府和企业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是企业组织,也可引入其他的社会组织——如环境非政府组织,各个组织间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逐步解决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与社会保障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逐渐加大,如何有效地减少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实践表明,在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的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社会保障体系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环境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充实和完善,在环境问题产生时,能及时有效地保障人们的身体和财产安全,并以相应的措施保障人们的环境权益,满足人们的环境要求。本文重点探讨了建立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等内容。
  • 人口、资源与环境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也日趋突出,10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二是人口剧增,100年中人口翻了两番,到2009年世界人口已近70亿,并仍以很高的速度增长;三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造成资源短缺甚至于枯竭;四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如何平衡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人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科学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发展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领域。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环境科学技术,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本文探讨了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强调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要和谐发展。
  • 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行为而产生的,而且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的关注。有效地控制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而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环境教育。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能使国民具有环境意识,具备环保技能,养成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地产生,主要靠教育和实际行动。环境教育不仅向民众提供环境知识,更要培养环境价值和态度意识。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在享有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拥有良好的生存空间。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教育的有力支持。
  • 环境文化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环境问题不但是一个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文化方面的问题,是由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环境文化的理念是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和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人与人将和谐相处、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与城镇化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镇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中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但城镇化给人类社会也带来了包括环境方面在内的许多问题。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对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