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赵宗福
机构: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男,汉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民俗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同时兼任日本爱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或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以及古典诗歌。长期从事地方文化史和民俗文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古典神话、民间文学、西部诗歌史、青海文化史、民俗文化学等方面均有一定建树。近年来致力于昆仑文化的研究与相关学术活动的组织,先后策划主办“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在海内外学界产生较好影响。先后获得“首届钟敬文民俗学奖”、“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联“德艺双馨会员”、“青海省优秀教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青海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出版《花儿通论》、《昆仑神话》、《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青海花儿大典》、《青海历史人物传》等20余部书籍,在海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等100余篇。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27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基本为独著成果,其中中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1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青海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1项,青海民间文艺成果一等奖1项。

  • 中国民俗学集刊(2014年第1期)
    米海萍马成俊 副主编 ; 赵宗福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 2012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苏海红 孙发平 副主编 ; 赵宗福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2012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报告,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长期从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它以青海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战略高度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真实、全面地反映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在内容上,包括主题报告、总报告、经济、社会、区域、专题等6个篇目。其中主题报告分别由青海省委书记、省长从战略高度对2011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2012年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分析及准确阐释,提出了全省的发展思路和未来战略取向。总报告在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分别阐述的基础上,针对宏观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省情对2012年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分别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经济篇以影响青海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领域以及重大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涵盖投资、财政、农牧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物价等领域和相关热点问题。社会篇以涉及青海社会发展的主要行业、领域及重大现实问题为研究领域,内容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就业、生活保障等领域以及社会管理创新、收入分配等社会热点问题。区域篇以青海现实的区域特色为重点,以青海民俗文化旅游区、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海东部城市群、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海北藏族自治州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面临形势、未来路径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和研究分析。专题篇立足青海实际,放眼全国,选择具有青海特色且对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分别就昆仑文化、生态移民、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降耗、消费驱动的发展定位、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和发展对策等进行了学理性的研究和探讨。
  • 中国民俗学集刊(2014年第2期)
    赵宗福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中国地方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方性,这就需要有地方民俗学的存在。青海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民族民俗文化完整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本书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昆仑文化研究成果,对青海地方民俗学的发展具有巨大贡献。
  • 2013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苏海红 孙发平 副主编 ; 赵宗福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
    《2013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报告集成,以青海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战略高度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真实、全面地反映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书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长期从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既有学者对青海现实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和分析,也有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权威部门的看法和观点,力求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选择提供理性参照,同时为各级党政领导、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资讯参考。 全书包括总报告、经济、社会、区域、特色五个篇目。其中总报告在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分别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针对宏观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省情实际对2013年青海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景式分析与预测,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经济篇以影响青海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领域以及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专题,内容涵盖投资、消费、农牧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和相关热点问题;社会篇以涉及青海社会发展的主要行业、领域及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内容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就业、生活保障等领域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玉树灾后重建等社会热点问题;区域篇以青海极具特色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分别就“四个海西”的建设实践和实现路径、特色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民生创先的思路与措施、“飞地经济”的发展探索及产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和研究分析;特色篇立足青海实际,放眼全国,选择具有青海特色并对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分别就“幸福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昆仑文化及文化产业、城镇化、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学理性的研究和探讨。
  • 大文化视野中的昆仑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昆仑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昆仑神话,而昆仑神话是我国古典神话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神话体系。作为中华早期文明的曙光,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创世文化方面傲视群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础。昆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之根、灵魂之乡和精神家园。通过多学科、多角度深度挖掘和研究昆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从国际国内文化语境上来提升和扩大青海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增强青海文化的软实力。从而,以“以昆仑文化为源头的青海多民族文化”这一标志性文化来定位青海特色文化,既可兼顾与中华文化的同源性,还可考虑到青海地域文化多样性,既具有世界眼光,还能观照现实。故此,昆仑文化的研究与当代文化建设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 青海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湟源县为例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青海是文化资源大省,多民族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大,后发优势强。但受诸多条件制约,青海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湟源县不遗余力地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其积极探索和发展路子为青海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本文以湟源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为例证,观照和探索推进青海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科学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打造昆仑文化品牌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思考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昆仑文化在青海多元文化中最具源头性、象征性、国际性、神圣性、包容性和传承性。近几年学界对昆仑文化的研究,社会各界对昆仑文化品牌的打造,对提升青海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名省,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后,打造昆仑文化品牌仍应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众参与、学界支持和媒体宣传。
    关键词:
  • 青海民俗学研究概况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地方民俗学”的学术设想是在2011年提出,意在发展繁荣区域民俗文化学事业。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多元一体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地方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方性,这就需要有地方民俗学的存在。青海既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之一,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之一。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民族民俗文化就是这三个“之一”的鲜活表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