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田毅鹏
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个人简介:

祖籍河南舞阳,1963年生于吉林市。1983年东北师大历史系本科毕业,1988年在东北师大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在吉林大学获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城乡社区建设研究、发展社会学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东亚“新发展主义”研究》《“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与城市社区重建》等学术著作。

  • 吴亚琴社区工作法
    常茳 田毅鹏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时代楷模”吴亚琴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长期在地性社会治理实践中,体悟、探索出了一系列极具草根性、链接性、实用性、技巧性的基层社区治理经验,产生了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效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本书通过对长山花园社区治理过程的调查,提练、概括出一套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的吴亚琴社区工作三十六法,饱含本土意蕴和深层内涵。《吴亚琴社区工作法》不仅是对新时代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目标的直接回应,也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紧密契合,是一本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社区治理“宝典”。
  • “单位社会”的终结
    漆思田毅鹏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
    谈及当代中国的社区发展,人们常常将其与单位制联系在一起,但学术界却很少追问“单位制度”在不同空间背景下具体的、多元意义的变异。本书将“地方性”这一变量引入“单位一社区”研究,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超大型工业社区为研究个案,揭示“典型单位制”的形成及其表现形态,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发掘单位研究的深层内涵,以丰富发展“单位理论”,解决“单位社会终结”和社区建设、发展等理论难题。
  •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自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勃兴和巨型城市的崛起,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文明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拉动下,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都市的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而乡村尤其是那些偏远村落,则成为人口稀少的过疏地域,并由此而走向衰落。无论是欧美早发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还是后发的非西方发展中国家,都大体经历了这一过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都市的兴起和乡村衰落在近百年来像是一件事的两面”(费孝通,2007:254),成为时代变迁的重要标记。在现代工业社会,“对农民来说,农业的历史是痛苦的发展史,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传统制度很难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似乎有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衰退规律在威胁着农村社会”(让·雄巴尔-德洛夫,1985:59)。那么,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之下的乡村地域过疏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其进程到底会对现代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则是学术界多年来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公共性的研究视角,探讨村落过疏化背景下乡土公共性危机的发生及表现,并寻求重建之道。
    关键词:
  • 单位社区精英的“资本”构成及其运作研究——以C市H社区为例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国企改革、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建设勃兴为契机,从单位组织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单位人转入社区,成为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国企改革及单位制的变革为社区精英的资本运作提供了特殊契机。单位社区精英因其掌握单位居住区“熟人社会”的关系资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资本构成,并在“资本”运作模式上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单位社区精英凭借自身对“熟人社会”资本的巧妙利用与支配,与政府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和有效的资本转换,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资本升级。
    关键词:
  • 城市社区的“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从2000年前后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区建设的发轫期(2000~2007年)。由于1949年之后我国采取的是一种单位体制,所以居委会基本上是一种典型的边缘性的存在。因此在社区建设发端的初期,大家几乎忘记了“社区”概念的含义。不由自主地发出了“社区是什么?”“社区在哪里?”的追问。的确,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甚至连社区在哪里也弄不清楚。我记得当时到各地去看社区的时候,人们连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办公室都找不到,因为他是在家里办公的,社区尚不是一种真正的实体性空间的存在。
    关键词:
  • “新发展主义”与社会建设理论的重构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关键词:
  •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村落过疏化的发生既源于工业化、城市化对乡村人口的吸纳,也是农民强烈的脱离乡村、面向城市的观念作用下主动选择的结果。乡村人口的流失,导致村落共同体内部自生公共性、以政府为载体的“公助系统”发生危机,村落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也走向式微。由乡村过疏化而带来的地域社会衰落为我们展示出一种特殊的社会衰落类型,提出了“过疏地域社会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我们应弄清过疏村落社会的生成背景、过程及演进趋向,既要发挥政府的支撑作用,也不能忽略社会和市场力量的存在;反思单一的经济开发策略,由重视物的开发转变为强调文化价值的利用,寻找新的地域振兴主体,以实现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