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谢碧霞
机构:广州市团校
个人简介:

广州市团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政策、共青团工作。

    暂无内容
  • 广州志愿服务组织队伍结构发展状况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也步入而立之年,志愿组织数量明显增多,全民参与特性明显,“专职+兼职”“社工+志愿者”成为志愿组织人才队伍发展的新趋势,人员结构的智能水平持续提升,队伍发展日益突破地域限制,组织的活跃程度普遍提高,显示出广州志愿组织人才队伍发展的良性成长生态链基本形成。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广州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矛盾已出现了结构性转换,要推动志愿组织队伍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处理好品牌扶持与均衡发展、“政府主导型”志愿组织与“民间草根型”志愿组织、个人魅力凝聚与志愿组织接续发展、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柔性关联”与“强化管理”、增量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等五大关系。
    关键词:
  • 广州青年人口跨区域流动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青年人口流动彰显了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跨区域流动青年人口是城市人口流动群体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该群体越来越庞大,每年呈几何级数增长,主要从中心城区流向郊区、周边城市和城中村,且大多数学历为本科以上,文化素质较高,在跨区域流动过程中他们压力很大,但不能短时间内缓解,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自身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积累很可能在达到临界点的一刻爆发。分析这些问题主要从市场、政策和文化三个维度着手,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同样需要从市场引导、政策制定、文化营造和心理引导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
  • 广州新社会阶层青年群体特质研究
    出版时间: 2019年09月
    新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其不断地壮大和成熟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尤其是其中的青年群体敢于打破传统的阶层流动模式,追求自身价值的行为特征,给国家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通过对广州新社会阶层青年群体的调查发现,他们呈现出七大主要特征:一是高质量构成,普遍具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且追求高度的自由;二是群体相对固化,内部流通顺畅但外部流通受阻;三是地位匹配偏低,对自身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持自嘲态度;四是相对独立,社会参与度偏低但法律规则意识较强;五是亟须减压,普遍担心社会保障并希望提高收入减轻房租(贷)压力;六是比较自我,认为“三观”相符是交友准则且交流话题隐喻家国情怀;七是有小众新社会阶层青年热衷政治参与,意图通过身份多元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
  • 2020年广州青年女性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本文基于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2020年对广州青年就业创业的调查数据分析,重点针对广州青年中的女性群体(在职女青年和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广州青年女性就业具有就业地倾向选择一线城市、更喜欢企业管理岗位、重视薪酬待遇等特征。但广州青年女性对现有待遇并不满足,培训不充分,社会保障有待完善,仍然有较大比例青年女性遭遇就业歧视。本文建议应引导青年女性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强化就业培训体系,出台法规严厉打击就业歧视,构建良好的就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
  • 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发展状况及培养路径研究
    出版时间: 2022年11月
    本报告依托2022年4~5月在广州市内开展的实证调查情况,对当前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包括工作基本情况、技能情况、社会认同及现实需求等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其职业成长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新经济形态较为自由的工作氛围与制造业相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对青年职业选择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推拉效应”;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技术迭代发展等不相匹配,产教融合程度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学历认定的有效衔接不足。未来要通过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育才模式、探索多元化的用才导向以及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等途径来加速构建全链条的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 进城务工青年身份认同及优化路径——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的视角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对粤港澳大湾区1152名进城务工青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湾区进城务工青年具有以下特征:职业偏生产运输类,集中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月均收入普遍偏低,收入的绝大多数用于租房;不少青年日常仅与同乡交往,甚至基本不与外人交往;青年自我社会地位认同较低,但对未来充满希望;多数青年较少享受所在城市公共服务,较少参加公益活动。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身份认同状况作进一步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进城务工青年总体上认同“城市身份”,从“归属性”和“赞同性”身份认同的二元结构来看,“赞同性”身份认同要略高于“归属性”身份认同;但同时呈现“想象中的身份认同”和“现实中的区隔”的矛盾特点。建议从优化服务机制、完善内容供给、推动文化融合、创新参与路径、引导政治参与、防范群体污名化等方面增强进城务工青年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