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卢春天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个人简介:

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2012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E-SOURCE公司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8月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治理、环境社会学、社会分层和流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世界渔业组织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项目和陕西省软科学等多个项目。过去五年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2017年获得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四辑)
    边燕杰 卢春天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四辑)是对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系统回顾,力求充分呈现学科的研究议题、理论和方法。本书共收录论文16篇,主要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我国的环境问题,并探讨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二单元“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主要探讨了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第三单元“环境抗争与环境运动”,讨论了环境抗争与环境运动的动因、方式和策略。第四单元“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主要围绕如何通过环境治理实现绿色发展。
  • 沉默的大多数?媒介接触、社会网络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那些遭受环境伤害的群体会是沉默的大多数吗?基于2014年在西北四省县(区)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经历环境危害后,有62.5%的人会进行各类的环境抗争行为,只有37.5%的人选择沉默。通过二分类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媒介接触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中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传统媒介的“接触强度”和新媒介的“信任度”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以往在城市居民环境抗争中有着积极影响的社会网络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中则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随着乡村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同的媒介接触及其信任度是造成环境抗争或沉默行为选择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