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卢春天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个人简介:

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2012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E-SOURCE公司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8月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治理、环境社会学、社会分层和流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世界渔业组织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项目和陕西省软科学等多个项目。过去五年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2017年获得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四辑)
    边燕杰 卢春天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四辑)是对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系统回顾,力求充分呈现学科的研究议题、理论和方法。本书共收录论文16篇,主要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我国的环境问题,并探讨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二单元“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主要探讨了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第三单元“环境抗争与环境运动”,讨论了环境抗争与环境运动的动因、方式和策略。第四单元“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主要围绕如何通过环境治理实现绿色发展。
  • 沉默的大多数?媒介接触、社会网络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那些遭受环境伤害的群体会是沉默的大多数吗?基于2014年在西北四省县(区)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经历环境危害后,有62.5%的人会进行各类的环境抗争行为,只有37.5%的人选择沉默。通过二分类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媒介接触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中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传统媒介的“接触强度”和新媒介的“信任度”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以往在城市居民环境抗争中有着积极影响的社会网络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中则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随着乡村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同的媒介接触及其信任度是造成环境抗争或沉默行为选择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 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展望
    出版时间: 2022年05月
    本文回溯了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历程,并将其融入社会转型过程中,分析不同社会基础对自然资源治理模式及其演进产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今,依次经历了命令型、管束型、监管型和统筹型四种自然资源治理模式,每种模式对应不同的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以及治理机构。在这一过程中,以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力量结构、社会风险结构为代表的社会基础共同形塑了自然资源治理模式及其演进。为了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必须以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统筹治理为基本前提,落实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积极探索社区治理实践,最终形成自然资源治理的中国特色模式。
    关键词:
  • 澳门居民在横琴跨境融入的路径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建设语境下研究“跨境融入”问题与常规的研究社会融入、国际移民融入等“跨境”议题有极大不同,差异在于合作区的“跨境融入”是对澳门居民在横琴生活方式再选择、就业机遇再创造、职业价值再培育、人生发展路径再设计的过程,更是对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一主题在新的“跨境”机制安排下的路径的重新探讨。澳门居民在横琴融入的主体与澳门经济时代多元发展的“横琴使命”有着直接相关的紧密性,这更是对超越国际移民群体融入模式的新的视角和新的议题的全新研究。本研究开创了在“一国两制”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对“跨境”融入的样本式研究,从理论层面,探究了这一独特主题的概念边界,基于澳门居民融入横琴的群体特征、融入中的问题呈现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就合作区深化完善“跨境融入”的策略提出了加快推动重点规则衔接事项实现突破、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等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