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灵敏
机构: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个人简介:

女,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劳工健康、传播人类学、社会发展、健康传播。

  • 陪伴与成长:返乡工伤者的发展之路
    张灵敏 编著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本书记录了一家公益组织——“惠民互助服务中心”的成长轨迹,呈现了在惠民互助服务中心的陪伴下返乡工伤者成长的历程。这是一部以故事形式来呈现社会工作案例的书,是一种社会工作案例写作的新尝试。惠民互助服务中心采用的“草根群体内部互助自助”的帮扶形式不但重视改变受助者物质方面的贫困,更关注到“共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扶贫范本。
  • 王发明:一个工伤者的重生故事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王发明,男,43岁。2006年在广东东莞虎门镇一家手袋材料厂卸换模具时左手受伤,大拇指以外的四只手指被切除,被评为工伤六级。在广州的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王发明结识了到医院进行工伤探访的社工,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了工伤赔偿事宜,并且进入了工伤公益服务的领域。2010年,王发明回到遵义尚嵇镇创建惠民互助服务中心,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为返乡的工伤工友以及残疾家庭提供公益服务,直到现在。
    关键词:
  • 任明秀:把我获得的支持传递出去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任明秀,女,47岁。2008年在广州番禺某公司操作大冲床时左手受伤,左手掌三个半手指被切除。受伤以后,在专业社工的帮助下打赢赔偿官司,之后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医院探访工伤患者,用自己的故事鼓励受伤的工友。回老家以后,她在贵阳做过一些其他工作,2009年来到惠民,与王发明一起做返乡工伤工友与残疾人群体的公益服务项目。在与工伤工友的交流中,任明秀了解到每个工伤家庭所面临的多重压力,她说出工伤者的心声,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残疾,勇敢自信地将残缺的肢体展现出来,在正视自己的残疾事实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
  • 惠民从这里开始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本文介绍了惠民互助服务中心的成立过程和宗旨。
    关键词:
  • 返乡工伤者的生存状态缩影——惠民的第一次实地调查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2008~2009年,惠民还没有正式获得乐施会的项目资金支持,机构创始人王发明与机构成员在间断、零零星星的物质支持下,一直开展着周边多个乡镇返乡工伤者的生存状况调查。虽然王发明从事工伤者服务的工作经验十分丰富,他也非常清楚要依托于城市工业区的工人NGO组织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但是一心希望回到农村老家创办工伤者NGO的他完全不知道机构的工作该从何做起。他不知道返乡的工伤者处于何种状态,他们需要什么,而惠民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正是这一年多的摸底调查,令王发明与机构工作人员对返乡工伤者的生存状态越来越了解,惠民的工作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关键词:
  • 一个也不能少:基于信任关系的自组织网络建立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工伤探访是惠民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建构返乡工伤者自助互助网络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探访过程中的传播,才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系网络。因此,对于惠民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伤探访就是一个与返乡工伤者及其家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在这样一回生二回熟的交流中,惠民与越来越多的返乡工伤者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他们抱着“一个也不能少”的信念,凭着一双腿走遍尚嵇、新民等周边村镇,四处打听返乡工伤者的信息和住处,争取能够为每一个返乡工伤者送去他们的关心和服务。同时,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了属于自己机构的工作经验。
    关键词:
  • 众人拾柴火焰高:惠民的成长日记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本文介绍了惠民互助服务中心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
  • 返乡工伤者个案扶持:惠民,如父如兄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本文介绍了惠民互助服务中心对返乡工伤者的扶持个案。
    关键词:
  • 家庭关系调解:我仿佛多了一个女儿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本文介绍了惠民互助服务中心对返乡工伤者的家庭关系调解案例。
    关键词:
  • 心理重建:请拿出你们的手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本文介绍了惠民互助服务中心对返乡工伤者的心理重建案例。
    关键词:
  • 生计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在政策支持相对缺位的情况下,返乡工伤者的生计发展落到了本来就脆弱不堪的返乡工伤者个人与家庭肩上。因此,乐施会与惠民才提出,民间组织有必要将有能力的返乡工伤者的生计发展纳入到机构工作当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