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徐洪军
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
个人简介:
    暂无内容
  • 导论:现代化·“乡下人”·幸福感——考察的意义与概念的界定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乡下人进城”并非新时期以来的新生产物,中国文学史上“乡下人进城”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一个社会问题,它却是新时期以来才逐渐成为文学创作集中关注的一个主题。有学者已经认识到,“‘乡下人进城’是一个中国现代化与最广泛的个体生命联系的命题”。“乡下人进城”过程中的心态与行为描写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与现代化最有价值的关联。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所“呈现的农民的当下心态、行为的变化,赋予了现代化概念一种道德伦理上的暧昧,而进城农民的主体尴尬又暗示着现代化进程的诸多缺憾”(徐德明,2005)。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考察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乡下人进城”现象的幸福感,对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进行反思,并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 春风作伴好进城——对路遥笔下五种“进城”“乡下人”幸福感的考察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发现,无论是对该时期“乡下人进城”现象揭示的广度与深度,还是对后来同类主题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应该是该时期揭示“乡下人进城”现象的代表性作品,所以,在这一章,我们将以路遥的这两部作品为主要分析文本,考察1978~1992年“乡下人进城”的幸福感问题。
    关键词:
  • “乡下人进城”,一种宗教,或者一个魔咒——近二十年文学创作中“乡下人进城”现象的幸福感考察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乡下人进城”真正成为问题应该说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凸显出来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为集中地将“乡下人进城”作为表现主题,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农民工题材文学、打工文学、底层文学都与这一主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这一章,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是:这样一个创作丰富、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对“乡下人进城”之后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怎样的抒写?“乡下人”为什么“进城”?他们“进城”之后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幸福?如果没有,那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对幸福的寻找?
    关键词: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如何实现共同幸福?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经过近三十年的社会实践,这一理论的确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我国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现实却使得“共同富裕”的目标显得是那样遥远。与“共同富裕”比较起来,“共同幸福”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富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幸福,但是,富裕却永远不能等同于幸福。除了物质的满足之外,幸福至少还应该包括文化的平等、人格尊严的平等以及内心世界的诗意与丰盈。那么,在承认贫富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存在的前提下,我们如何实现“共同幸福”?因为幸福是一个涉及个体差异的概念,在这里,我们不能也不想探讨每一个社会成员之间幸福感的差别如何消除,我们只希望能够从社会层面上尝试分析如何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幸福”。从总体上来讲,我们认为,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幸福”,必须纠正对城市化的片面理解,进一步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如果仅仅实现了城市现代化,那么,我们的现代化还远不完善,因为,没有实现中国最大多数人的现代化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完整的现代化。而且,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来养护它。
    关键词: